编者按:2017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编辑出版发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该书在志愿服务祖国西部基层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掀起了学习热潮。他们结合自己在西部基层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和生活,表达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他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将鼓舞着他们扎根西部,在西部的服务工作中磨砺成长,用坚守和担当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即日起,中国青年网西部计划频道将集中刊发志愿者的学习心得和感悟,用一段段最美的青春奋斗故事,为庆祝伟大祖国母亲的第68个生日献礼。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感悟⑥
2016年7月,我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参加了西部计划,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重庆市的主城沙坪坝区来到了全市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革命老区城口县,成为了当时全县唯一的一名95后“知青”。而早在48年前,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是从首都北京来到了革命老区延安,成为了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凉风村是坐落在城口县周溪乡东北部,海拔高度在800—2100米之间的贫困村之一,全村仅有8名党员,且平均年龄已接近50岁。虽然条件不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艰苦,但是我第一次去凉风村的时候,依然被那里的状况深深震惊了,我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木架房,几乎都是保持着原始的风貌。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走上水泥路,吃上自来水,穿上新衣服......去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
“精准扶贫首先要打牢基础,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实现动态管理”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我们青年扶贫志愿者的工作目标。首先从一家一户的走访摸底开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走村入户,到每一户贫困户家中去,与贫困户同吃同住,适应农村生活,学习本地方言,了解乡风习俗。在言行交流中与群众拉近距离,为他们宣传扶贫政策、制定脱贫规划,同时把我所看到、听到的情况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来,带回去反映给单位和领导。
那是2016年10月的一天,天下着淅沥小雨,我照例去贫困户老奶奶家中帮扶。生活不便的老奶奶一个人独居,子女因外出打工很少回家。望着前方一片稀泥,我犹豫了,要不要回去呢?可一想到贫困户老奶奶还在等着我,一定不能让她失望,我选择了继续上路。到了老奶奶家门外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站在家门口守候自己,老远就吆喝着:“小刘同志,你来了呀,赶快进屋。”望着老奶奶佝偻的身子,我当时眼眶湿润了,仿佛就像是奶奶等着自己的孙子回家一样。这时我才明白,不是亲人,却又胜似亲人是什么感觉。
“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的寄语。196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让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被称为当代知青,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静下来心,通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国家的号召下,到西部,到基层,去挥洒我们的热血青春,在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而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一年多以来,我在志愿扶贫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与群众建立感情,像帮助家人一样用心用情地去无偿帮助他们,义务指导他们发展产业,根据每家每户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地开展工作,沉下心去思考如何把“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而“扶贫”这两个字的分量也着实不轻啊!但是每次看到贫困户脸上的那一抹由衷而又开心的笑容,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在我心底,也早就把凉风村当做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希望能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全面小康不能让他们掉队。
现在的我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为榜样,扎根基层,了解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挥洒在志愿扶贫的道路上。
(作者: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2016年“山茶花”扶贫接力志愿者刘峻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