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1日电(记者 李川 见习记者 张硕)“今年是世界上两位名戏剧家逝世400周年,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一位是我国的汤显祖。我问学生是否知道莎士比亚,学生往往回答说知道。再问是否知道汤显祖,学生却回答说不知道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很有地位,毋庸置疑,汤显祖在戏剧史上也有很大成就,其代表作‘临川四梦’在戏剧舞台上活跃了400多年。”当谈及时下国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举例对比。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年过八旬的楼宇烈曾师从于哲学大家冯友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时下,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在了解和传承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楼宇烈认为虽然国家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步伐上逐渐加快,但是当传统文化一旦碰到现实问题,又往往令国人失去文化自信,由此解决之道在于理论宣传与实践普及的双管齐下,才能促使国人生发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承重任。
传统节日 彰显人文精神
自2008年起,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被规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出国家对于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和传承。
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也是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例如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等等,每个节日都蕴含不同的内涵意义,庆祝纪念方式也因而各有不同。”楼宇烈说,无论是追远祭祖、回家团圆,还是观灯赏花、踏青登高,都是天地万物与人文生活的完美结合。
恰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楼宇烈以此为例谈到,“端午节能够延续两千多年传承至今,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不断融入时代的意义。”
楼宇烈说,从战国时期算起,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从起源上讲,端午节源于古人对于部落图腾龙的祭祀活动。现在看来,端午节主要是指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是纪念的主体部分,但在江浙一带,还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的说法,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确实,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纷繁多样,诸如祭祀龙图腾说、浴兰节说、恶日说、追念历史人物说、夏至说等等,都存有或详或略的史料记载和或广或窄的传播区域。
据统计,在我国各地,光是端午节的叫法名称就多达20多个。更别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纪念活动,诸如赛龙舟、吃粽子、拴五彩丝线、挂菖蒲、悬艾叶、饮雄黄酒、驱五毒等等。
楼宇烈认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节日本身各个方面,蔚为大观,从时令节气来讲,每年农历五月初是气候变化明显的时候。“每年这个时节,湿气加重,百虫活跃,一些毒虫就会蛰伤人,所以最早也称为‘毒日’。为此,家家户户采菖蒲、艾草挂在门前,用以驱邪。”
“在民间,喝雄黄酒、挂香囊、给小孩穿虎头鞋,都是用来辟邪的。我小时候还用雄黄酒点脑门,写个‘王’字。”在楼宇烈看来,端午节不仅体现着人们对于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视,还表达着对于风调雨顺的祈盼,“其所容括展示的不仅是自然事物,更是包含一种人文精神。”
文化自信 树立主体意识
在5月17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楼宇烈说,“文化是长久的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民族根本精神,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所在,它无形中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言谈举止。所以,一个国家的实力最终是体现在文化上,只有拥有了文化自信,国家才能持久强大。”
在楼宇烈看来,当下国人缺乏文化自信,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现象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五千年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和所居地位有多重要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现在,很多国人缺失文化自信在于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对于优缺点了解不够全面,因而产生怀疑、误解。”
楼宇烈认为,没有历史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面对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果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就无法树立文化自信,我们不回避缺点,更应该看到优点,才能增加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来源于国人的理性辨识。当2005年,韩国将民族传统节日“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时,在国内曾引起一片广泛争议。
对此,楼宇烈表示国人不必愤愤不平,做好本土文化传承最关键。“韩国江陵端午祭,内容时间和我国都不一样,江陵端午祭只局限在江陵地区,持续一个周时间左右,而我国的端午节是全国性节日,范围广阔。”
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通过国内存在标志性端午节习俗的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在2008年国家将公共假日从五一等现代节日向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转向之后,楼宇烈认为这体现出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让民众意识到传统文化,其实更应该倡导节日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来深化对节日的参与感和了解。”
楼宇烈说,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多元的,应该秉持包容接纳的心态。“立足我国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平等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视中国文明所做贡献、树立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寄望青年 担负传承重任
作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青年一代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青年一代必须自觉加强对本土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了解,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树立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楼宇烈说,青年人思想开放,接受吸收各种价值观、文化观速度快,但同时辨别能力较差。“青年人总觉得现代化科技化的就是进步,从来没有想过很多传统的东西一旦丢失,反而是落后了呢?”
面对时下洋节日流行国内,尤其是青年人中的现状,楼宇烈认为原因很简单,解决方式也很简单。“无论是我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让青年人了解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为关键,如果只局限于表象,盲目追随娱乐化,是没有意义的。”
而如何让青年人多角度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楼宇烈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宣传抽象的道理,还要转化为具体有形的事例、人物,让青年人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实活力。”
为此,楼宇烈谈到目前正在开放的两个展览,一个是故宫的“《石渠宝笈》特展”,一个是首都博物馆的“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这两个展览的文物让人叹为观止,能够增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敬感。”
其实,古往今来,青年人一直是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力军。他们秉持着特有的抱负和热情,身体力行、绵延不绝,创造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脉相承的奇迹。
新时期下,面对愈益开放交融的文化潮势,青年人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下,难免会一时迷茫困惑。青年人如何保持自我、坚持立场,展现积极向上的热血激情,勇于高擎责任和担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隐藏着最佳答案,也铺展开一条身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历史使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