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刘妍彤 通讯员 郝艳军)中海油青年技术工人赵海春近期在“朋友圈”火了。
在葫芦岛CNG(压缩天然气)母站项目建设中,赵海春发现各母站装卸臂/充装软管与管束车相连部分均用快装接头,缺少防脱装置,且母站均用钢丝绳捆绑固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平时爱“鼓捣”的他,便手绘了一个新式器械的草图,试着研制出第一个防脱装置。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成果“一不小心”填补了行业空白,不仅让他成了中海油小有名气的“技术达人”,还引起中国石油学会的重视,邀请他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油气储运科技创新与信息化技术交流大会”。
手抚防脱装置,若有所思的赵海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闻到了吗?这是‘双创’给我们普通工人带来的成功味道。”
青工“双创”的美好时代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法,始于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双创”成了我国当下惠民政策的一大风向标。
进入2015年,政府更是将“双创”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并出台一系列政策确保这一引擎“轰鸣”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经至少出台22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
不断完善升级的政策措施,清晰而明确地释放着一个巨大的信号:创业创新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构建着空前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
无数敢想敢干、有头脑、有热情、有梦想的年轻创业者以及投资人迅速活跃起来,迎接着这个创新创业的新时代。这其中,就包括千千万万的青年技术工人。
据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国技工劳动者约1.5亿,其中,35岁以下青年技术工人至少占60%。这意味着,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青年技术工人。
这“十五分之一”人口,无疑是汇聚着“双创”的巨大动能,而这一股绝对不容忽视的澎湃的力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各个大中小企业中,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为企业减负,鼓励双创已刻不容缓。
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发“政策红包”,包含了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此外,确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助力经济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骨干企业意识到,创新创业是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链趋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海尔集团近期搭建了一个创新平台,为集团和社会创业、创新团队提供办公场地、创投等资源支撑;TCL创投汇聚集团旗下资源联合打造1900平方米的创客空间孵化器;长虹公司搭建创新孵化池,储备了涉及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移动视频通讯、云平台等领域数十项目……
伴随着一个个有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一片有利于青年技术工人创新创业的沃土正在形成。
青工“双创”浪潮风起云涌
“90后”王超,是兖矿集团东滩矿青工。最近,由他及工友们联合研制开发四缸加油枪项目,已进入第二轮模拟改造关键期,若项目进展顺利的话,即将投入生产。
在王超还在为“技改技革”奔走时,江西两家企业的2名青年技术工人已诞下成果:维修组长卢世兵创造的“卢世兵改装底部倒角操作法”每年可以节约工作工时5760小时,维修工时576小时,可节约成本约11万元;技术员王刚首创的“伞杆一次成型操作法”,已上报国家专利,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20万元。
像他们一样的“创新迷”,今年在全国可谓遍地开花。仅中信重工目前就已有20多个创新工作室,带动了500多位生产技术工人,实际效果是500多人的创客群,影响4400多人。
与此同时,全国多家企业也围绕“双创”活动部署,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组织探索构建“创意—项目—孵化—产出—推广”等全流程的青工“双创”服务链,为来自生产一线、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青年技术工人提供“知识储备、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平台演示、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保护青工“双创”热情,激发青工“双创”思维,搭建青工“双创”平台,帮助青工实现由创新到创效的演变与提升。
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塘沽作业公司的青工们,和“芝麻攻关项目”较上了劲,旨在以创新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2015年上半年,他们勤捡“小芝麻”捡出了大成效,通过多渠道开展2215个“算小账”项目,降低成本超过1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