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中国间隔年计划:路在脚下,心在远方

发稿时间:2016-03-30 21: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5年3月,“中国间隔年计划”启动。这是一个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支持的公益项目,面向在校大学生,资助那些有思想、有创意、有勇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在国内或海外实施间隔年计划。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间隔年计划”计划的实施情况如何?“间隔年”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和生活方式能在中国流行起来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李文旭,只身一人骑行北美,历时206天,穿越万水千山,风雨无阻。

  2015年“中国间隔年计划”成功资助了8位年轻人实施他们的间隔年计划,他们的规划设计都十分富有个性,而且他们也凭借勇气和信念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李文旭,只身一人骑行北美,历时206天,穿越万水千山,风雨无阻。

  廖小涵,前往印度特蕾莎修女仁爱之家做义工,立志投身公益事业。

  符小惠,与伙伴一起环华骑行,用记录片的形式展现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李玉镇,到国外的孔子学院调研和教学,边推广汉语,边感悟生活。

  陈静雯,行走西部,心系公益,用做义工和短期打工的方式深入当地生活。

  余腾,申请首批澳洲对中国开放的打工旅行签证,边打工边进行澳洲摩旅。

  李青,去探寻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深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神奇。

  孙晓,到肯尼亚贫民窟为孩子们建造学校,将爱与希望播洒到那里。

  虽然实施间隔年计划的具体方式不同,但各位做分享的年轻人的感悟却出奇地一致,也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很少诉说一路上的艰难险阻,而更多地着眼于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真实体验与感动,并且在这种体悟中感受人生,追寻自我。

  廖小涵说:“如果不旅行,你就会永远生活在书本和别人的经验里。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旅行是这样,人生、爱情和梦想大抵也是如此吧。没有需要去模仿的人生,也不是走在一条道上身边有很多同行的人才会有安全感,很多时候你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只要权衡好得失,就勇敢地去选择。”

  符小惠说:“如果你觉得好久没有被感动,如果你觉得连眼泪都是虚伪的,如果你觉得人之间只剩下利益和利用,如果你觉得没有被温暖……请给自己一个机会,暂时放下你的“放不下”、“走不开”,给自己一个时间,去感受世间依然有真爱,依然有人情味,依然能被陌生人瞬间感动,人与人之间依然能温情拥抱。”

  陈静雯说:“所谓的间隔年不是因为我们无法忍受日常的琐碎、虚无,以及孤独,而选择远方暂时的逃避,而是应在认识自我当中不断成长。认识自我,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努力学习,让自己不停地成长;永葆好奇,探索更多的未知。”

  余腾说:“我一直觉得我们不是生活在哪一个国家,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世界那么多个国家和民族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明,这些文明的成果应该是全人类所共享的。间隔年就是去看世界,看别人的文明,别人的生活方式,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路上的很多人经过我们的人生,总会教会我们一些东西,至于好与不好,要自己取舍了。”

  如果不走出去,不去亲身实践和体验,就只能生活在书本和别人的经验里。只有投身于广阔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才能破除偏见,获得自我的觉醒与成长,并且更好地适应社会,承担责任。这正是“中国间隔年计划”的意义所在。

  回归简单和普通人的幸福

  2014年,乔新宇联合畅磊、程明、陈晓晓、郭婷婷、姜琭、舒晶、孙陶然、王立锋、周子琰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乔新宇说,当时做这件事情,目的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无论义工旅行,还是打工度假,或者在公益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年轻人都会有时间和空间安静地思考,思考一下自己未来想做的工作或者人生的意义,然后再进入社会。这时候,年轻人除了具备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还会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间隔年计划真正的社会意义又在哪里?乔新宇谈到了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

  “我们社会人往往高估了物质丰富带给我们的幸福感,中国社会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基本是成功学主导的,这会使得社会人相互比较,把精力放在努力赚取功名和物质财富上面。这样的价值观,我非常不认可,甚至我认为对人生是有害的。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很难有分辨能力,而基本都会随着社会大潮重复这样的生活方式。为此,我希望间隔年能让他们保留一定的独立思考,回归自己的本心,过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从因为一个棒棒糖就能高兴很久的年纪,逐渐长大成为赚多少钱也觉得不够的所谓成功人士,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想,也许我们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简单的快乐的能力。人生其实就是经历,把焦点放在结果而忽视在过程中感悟和体会生命的人,总会感到生活的不如意。而那些懂得思考人生意义,知道人生其实就是各种经历,无论快乐还是苦难,都要学会享受过程的人,总是觉得生活充满了喜乐。总结一句话,就是我们要懂得享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如果我们能回归到人性最简单的样子,回归到因为一个棒棒糖就能幸福很久的状态,那么我们的人生该多么美好。只是,太难,太难。回归简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因为你要对抗的,是人性;你要回归的,是宇宙的初心。对于进行间隔年的年轻人来说,利用足够长的时间,远离原有的生活环境,做一些虽然简单但是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历程之中的那些思考和感悟,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财富。就像海明威谈到巴黎时所说的:如果你年轻时候来过巴黎,那么巴黎将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在你的一生中,始终陪伴着你。间隔年也是如此。”

  关于未来的发展道路,乔新宇表示:中国间隔年计划刚刚实施了一年,只是一个开始;而间隔年基金真正的社会意义,也许我们要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才能看到。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永远保持初心。

  间隔年与青年主体性的张扬

  “间隔年”这个概念来源于英美等国家,国内对其还不是特别了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所所长邓希泉为我们梳理了“间隔年”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间隔年最初发源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步入现代化进程、国民普遍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的发展阶段,才可能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是一种青年现象。与此同时,社会对青年如何更好地成长发展进行反思,日益重视青年群体的自主精神,更加关注青年自主的积极发展,这也是间隔年能够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间隔年是符合青年发展潮流的一种积极现象。但是,即使在欧美国家,间隔年并没有成为青年发展中的必要步骤,也并没有成为青年群体的主流,没有覆盖大部分青年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使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间隔年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间隔年对于青年成长和社会发展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以前的发展路径看,绝大部分青年人从小到大,一直到大学毕业,一般都是在成人意志安排下,循规蹈矩地沿着既定的路线在走。这种发展路径,有可能导致部分青年依赖性较强,社会适应性较弱。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碰到困难就不太会处理,很容易与成人世界、同辈群体产生冲突,处理不好关系。间隔年的意义在于,让青年有一个机会摆脱既有的环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间隔年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也有好处。它让年轻人和社会的冲突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动态的交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了某些问题,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比较小的,这也会让年轻人有一个空间去调整、改变和弥补,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从青年向成年过渡,有利于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形成。”

  不过,邓所长也客观地指出:目前国内配套制度的不足,让间隔年的实施面临一些困难和风险。比如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压力,让很多大学生不敢选择间隔年。因为毕业之后,如果不及时地就业和升学,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失去一些机会。在大学就读阶段,休学也并不容易。青年人在实施间隔年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打工赚钱的难度较大,一是这样的机会较少,另外一个就是保障制度不完善,会遭遇诸多风险,比如欠薪的风险,缺乏劳动保障等。因此在实施间隔年计划的时候,要如实告知参与间隔年计划的年轻人所面临的风险,并且帮助他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风险,保证安全。

  另外,邓所长认为,作为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公益基金,间隔年计划在内容设计方面可以更多地体现大学生群体的特色,除了义工、骑行等大家比较常见的规划,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游学”和“调查访问”也可以作为重要内容。在实施间隔年计划的时候,还应该有国际化的眼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间隔年计划是一个有趣有益有前景的公益项目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有很多公益项目,比如“希望工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那么“中国间隔年计划”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公益项目,它有什么特点呢?青基会公公推广部部长顾蒸蒸对此做出了解答:

  “与我们之前做的项目相比,“中国间隔年计划”是更具有时尚感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多数的公益项目面对的都是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以经济资助为主;而间隔年计划这个项目区别于传统的资助模式,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面向的群体更加广泛,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都可以参加;另外就是它更加着眼于青年人精神上的成长和提升,是一种发展的眼光。“中国间隔年计划”扩展了青基会公益项目的领域,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

  顾蒸蒸充分肯定了“中国间隔年计划”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一方面“中国间隔年计划”更加关注青年人的独立思考与精神成长,从精神层面给予引导,这对于当代青年主体性的张扬是很有意义的。另外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间隔年策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这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非常重要,可以极大地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提升。

  而对于“中国间隔年计划”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顾老师也提出了非常精辟的指导意见:

  “一是目前传播力度还不够大,去年参与计划申请的人数还是比较少。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对“间隔年”还是有需求的,我们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间隔年计划”并且接受这种新的理念,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二是我们的项目设计和资助模式可以更加灵活,让更多的公众和企业能够参与进来。比如企业的参与除了捐助,是否可以为“间隔年计划”的受助人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一方面可以延长对受助大学生的支持时间,从间隔年到踏上工作岗位,很好地完成过度;同时让社会各界都可以来参与其中,这样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三是目前我们的资助规模还比较小,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够,而资助规模的扩大又是与基金的额度息息相关,需要开展募资工作。所以做好间隔年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筹款、传播、推广,到资助、实施,是一个完整的公益链条,需要一步步稳定地发展和进步。”

  虽然“间隔年”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现有的社会环境、政策保障和传统观念都对“间隔年”这一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束缚,决定了它不可能快速地去推广和扩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去选择“间隔年”这种方式,这也是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一种勇气和担当。

  作为中国首个资助年轻人实施“间隔年”的专项基金,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会继续推进“中国间隔年计划”的实施。而且社会各界已经越来越认可这一工作的意义。在3月29日召开的“中国间隔年计划”周年分享会上,中国间隔年计划与长江商学院签署了“导师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建导师制,长江商学院将从长江校友中选择合适的人选,为每个获得资助的大学生配备一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导师,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精神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间隔年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如同一个涟漪的中心,它的影响力将慢慢扩散。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间隔年”的理念慢慢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也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去尝试这种张扬个性、接触社会的方式。路在脚下,心在远方,我们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李延兵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