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旧舒展着嫩绿的枝条,梨花依旧散发着朴实的清香。祭奠的人群,细细地把先辈的墓塚扫净,为英烈的墓前献上一束花。漂泊的游子,虽然回不到故乡,也会在遥远的他乡默默为逝去的先辈祈祷,向英烈致敬。一切如此美好而平静。
2600余载,历久弥新的清明节,连接了古今,触动着青年的家国情,它沟通了青年与先辈、与革命英烈的对话,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搭建起桥梁纽带。
春雨绵绵,不知道潇潇了多少清明。
2600多年前,一个悲凉的故事,一个让后人感慨万千的先贤,定义了清明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的气质和文化底色。“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子推用士大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书写了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是历代有识之士求索奋斗的精神追求,早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诗歌,清新隽永,寓意深远;一场春雨,从杜牧的年代,一直下到今天。那摇曳的风雨,冰冰凉凉,凄凄清清,成为千古以来中华儿女共同的生命体验和文化记忆。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冷的风雨,自少不了杨柳的陪伴。清明不止祭奠先人、慎终追远,还有柳丝的柔情,随风雨起落之间,已是滑过了千年。
……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此时此刻,清明不仅是我们祭祀先人、慎终追远的时节,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更加缅怀那些“愿化作一抔泥土,换得山河永固”的革命先烈。他们是我们共同的英雄,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动力。2014年8月《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审议通过,以法律形式确定9月30日为中国烈士纪念日。而今年两会期间,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正式将维护英雄烈士名誉的规定增添其中。这个清明,革命英烈是万众瞻仰的主角。
清明节,见证着中华民族2000多年来的世事变幻、悲欢离合。往事越千年,清明时节那些传统、那些情感、那些文化记忆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气清景明,最是涵养青年家国情怀的好时节。
或许,没有哪个时节能像清明这样,带给青年们如此多的触动,如此多的思考。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尽显“家国”二字。站在清明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更加怀念逝去的亲人和先辈,也更加难忘为今天中国的和平与繁荣流血牺牲的英烈和那些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沉,誓与军舰共存亡的管带邓世昌自沉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日寇肆虐,东北陷落,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的杨靖宇终因叛徒出卖倒了下去,敌人剖开了他的尸体,发现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全面抗战开始后,一名记者采访一个行将奔赴抗日战场的无名士兵,对于中国的最后胜利,他是有确信的。记者问:“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要死的”……前几日,“清明节的铭记”暨爱我中华主题升旗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一个场景让众人感慨不已:硝烟远去,英雄暮年,一位抗战老兵缅怀逝去的战友,流着泪说,“感谢你们……”其实,该说感谢的,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后辈?正是靠着一大批英烈抛头颅、洒热血,这才有了今天的和平阳光,英烈们在生死中的抉择,涵养出了一代代人的家国情怀,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这种强有力的诉求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心灵密码。
国与家共祭,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这是清明节的最大特点,也是千百年来这个节日在中国诗意化留存的重要原因。青年人,既是家族的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作为家庭的希望,青年不能忘记先人;作为国家的未来,逝去的英雄,我们也定当永远铭记。
此刻,为先祖敬上一炷香,也不忘为革命先烈献上一束花。这一刻,家和国紧密地连在一起,共同镌刻在青年的心灵深处,家国情怀也因此生生不息地传承。
慎终追远,走好新一代的长征路。
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先烈们选择用牺牲来守卫祖国的土地,用热血改造旧中国;一穷二白、物质匮乏年代,祖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为的是我们这些后辈们生活富足、岁月静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站在比先辈更高更好的起点上,不需再流血牺牲,不用再忍饥挨冻,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但我们依然有我们的长征路。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圆梦中国的生力军,当代青年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同样重比泰山。
砥砺前行,需要不忘初心,有所坚守。“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平实的话语指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面对网络和现实中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面对以否定英烈来否定国家精神的行为,当代青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英烈名誉,敢于与之作斗争。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难,“泡在糖水里的一代”是否还有先辈们为了圆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否传承了英烈们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和勇气?这些问题,需要当代青年从对英烈的致敬中汲取奋发有为的正能量,传承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去做出完美的回答。
清明,悼祭逝者,是为勉励生者不忘初心;缅怀英烈,是为传承宝贵的革命精神。气清景明,正是万物成长时,而青年的征帆正扬风起航。民族复兴征程漫漫,正待青年上下求索,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复兴之路,必定守望光明。(中国青年网特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