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吴楚 卢冠琼) 多年以后,17岁的赵晓柯或许还会记得2016年1月14日清晨,一辆时尚的“青年之声·网络安全战车”驶入自己乡村学校时的情景。
这辆冠以“青年之声·美丽河北 网络安全战车中国行”名称的宣传车两周内将穿行燕赵大地。此后,它将继续巡遍全国,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为更多青少年提供O2O的网络安全科普服务。
这是“青年之声”线下活动的一角。自2015年4月28日全国首个专门面向青年的互动社交平台开通至今,“青年之声”平台阅读量已逾14亿,线上问题留言量超过60多万条,回答网友问题超过24万条。全国各级团组织已开通3700多个平台,1万多个线下服务体系众筹联动,爆发出蓬勃生命力。
这是一个缩影,“青年之声”线上线下,多点开花;这是一个信号,“青年之声”重心下移,走进基层;这更是一个隐喻,“互联网+”的历史车轮连接一切、融合一切、创造一切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共青团直面群团工作新要求,改革创新的步伐也越来越坚定。通过线上线下互动,“青年之声”正在构筑一个团青紧密的朋友圈!
真实感:直接联系青年点对点
“青年在哪里,青年成长发展的需求如何满足,如何把他们团结凝聚起来”,这是新时期共青团“安身立命”之本。
回答这一重大命题,无法回避“3个80%”:当前全国网民6.68亿,80%是青年;互联网从业人员,80%是青年;青年获取信息,80%来自互联网。
“共青团要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团的工作要把握住广大青年的脉搏;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不仅要看到有形的对象,而且要看到无形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中央4号文件对青年工作作出明确部署。
时代召唤、使命召唤、青年召唤,需要共青团作出新的回答。
“眼下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最大问题是离青年太远,不深入青年,不了解青年,不会和青年聊天,不能解决青年的困惑。”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直面问题,一针见血。
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构建团青关系新格局,实现共青团与青年的密切联系。2015年“五四”前夕,“青年之声”应运而生!
“真没想到,我的问题得到了秦宜智同志的亲自回答。”南开大学博士生张洪涛至今回想起来,仍难掩激动。秦宜智在“青年之声”开通当天回答的这个提问,在青年中迅速传播开来。书记处各位同志都在“青年之声”平台上直接与青年沟通、释疑、解惑。
“你的声音,我的责任”,“青年之声”向小伙伴们发出真诚邀约,而青年们的云集景象也让团干部们欣喜不已——
“青年之声”累计阅读量从0到1亿,用了一个半月;从1亿到两亿,只用了1个月;从两亿到3亿,仅用了25天。之后,以亿为单位的增长,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省级平台全覆盖、V3.0平台普遍接入、地市级平台全面建成、县级和基层平台纵深推进。
全团步调一致,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团县委书记,从青年问题专家到普通团干部,都在“青年之声”上留下了他们和青年点对点的联系。
“共青团要建设自主统一的互联网云、网、端系统。”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党组书记金东表示。团中央自主开发的V3.0云平台为全团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国322个地市级、2197个区县级、818所学校、337个企业平台已陆续建成开通,全国“青年之声”平台开通总数达到3709个,占计划开通总数的80%。入驻平台的专家和专兼职团干部总数达90万人,青年组织用户达40万人。日均留言和提问3600条左右,日均阅读量450万,从根本上改变了“团组织找不到青年”的局面,实现了“青年主动找团”的转变。
“‘青年之声’搭建了共青团特别是基层团组织联系青年的便捷渠道,全团互动协同共享的组织新体系初步形成。”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郭竞坤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
“都说感情中最重要的是相互间的吸引,怎么保持和提升呢?”网友“时空战警”问;
“创业团队不好带,管紧了没活力,不管又太松散,迷茫中,有没有大侠能指导?”网友“地藏”问;
“父母吵架闹离婚,我该不该劝?”匿名网友问……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在青年心中,埋藏着这么多个性化的声音。如今,它们被“青年之声”打捞上来,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这恰恰反映出青年工作的本质:把握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