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系80后副教授徐冲。徐冲供图
1999年,徐冲参加了高考,名列山东文科前十,北京大学的大门向他打开。中国加入WTO前后,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热门专业,而且“填报经济学院也是我父母的意思,他们大概希望将来可以找一份好工作。”徐冲告诉记者,然而他自小对历史感兴趣,在志愿填报时就想报历史学专业,可惜那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在山东没有招生名额,因此“先报了经济学院,想大二再转系。”
对于普通人来说,研究中国古代史定要面对成堆的古籍,“枯燥”或许是第一反应,然而徐冲说,“我不觉得枯燥,至少比经济学理论有趣多了,从事历史学研究很有趣,既不辛苦也不寂寞。”徐冲告诉记者,史料里的人物都是活的,非常复杂而生动形象。
徐冲回忆在北京大学的学习,受到了阎步克老师主持的讨论班和罗新老师主持的《资治通鉴》读书班影响较大,在这里需要读古籍,可以自由交流,老师给予指导,“率真坦诚的交流方式,对我来说这是学院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空气。”
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史,“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反复阅读经典著作”,徐冲说,有不理解的古代字词可以查《辞源》之类的工具书解决。然而古人的注解也不尽相同,具有强烈历史嗅觉感的徐冲便从古籍古文中寻找到了课题。“本科毕业论文就是从一方汉碑中看到有人名字前面加‘处士功曹’这样头衔,‘处士’是不做官的人,‘功曹’则是一种地方官,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身份怎么会放到一起变成一个人的头衔呢?由此写了论文。”
徐冲(左四)与他们的学生在一起。徐冲供图
徐冲告诉记者历史研究需“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所谓常识其实也不是“真理”,只是在过去积累的主流思路下不断发展出来的东西。如果跳出这个主流思路或者框架,会发现很多材料实际上被过去的论述所忽略或者掩盖掉了,这个可以叫做“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