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上海:“未来杯”让中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

发稿时间:2016-11-14 08:3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调研报告已从课余的话题变成了有用的资料,通过团市委搭建的平台,“看见了调研报告的价值,更看见了自己的价值”。

  上海公用事业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学生们拍摄的影片《听风少年》参加了“未来杯”微电影大赛。校团委老师魏延秋告诉记者,不论是否获奖,她都在拍摄过程中看到了职校生“爆棚的自信”。

  这种“自信”,在她看来,对职校生而言是最宝贵的财富。“中职生很多都是中考落榜,他们进校时普遍缺乏自信。”魏延秋对男主角“石头”的改变最为欣喜,“他从一个内向的、缺乏自信的孩子,变成了校园里的小明星。他们能讲述自己‘工匠’的追梦故事,他们并不比别人差。”

  微电影拍摄过程中,全校40多名学生参加,经常从早上5点拍摄到晚上10点多。魏延秋说,学生们没有一个叫累的。影片推出后,即便只是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上滚动播放,学生们还是很兴奋,“从故事构思、初稿、剧本,到摄影、后期,全都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很有成就感”。

  当得知优酷土豆的“未来杯”微电影展映区获得了26万的点击率,刚刚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朱一鸣在专门铺就的红毯上久久不愿离去,“那一刻,红毯仿佛就是一条时光通道,努力在这头,‘未来’就在那头”。

  “我们选择的竞赛项目,都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成长。像英语演讲比赛的主题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你光口语好不行,得用心去了解中国故事,这个过程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说。

  教育改革与共青团改革“擦出火花”

  “团教协作,不仅需要团、教两家投入感情,更需要有好的项目来深化和巩固。”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江伟鸣还举例说,市教委有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长要求,而社会实践大赛引导学生的实践更有深度、更有质量,这样协作起来就很有默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未来杯”高中阶段学生课外活动竞赛被白纸黑字地写进“上海中学中职共青团工作改革路线图”中。它的存在,被上升到“共青团组织源头活水、国民教育战略配合者”的高度。徐未晚介绍,中学中职共青团的改革,就是要彰显协同国民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和功能,从而巩固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

  以“未来杯”为例,它既是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又是开放式的项目平台,实行模块化编组,每年从政治启蒙、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体育运动、艺术风采、技能展示等类别中,精选3~4个项目纳入平台,在全市开展。“我们的项目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会根据学生的‘口味’来调整,因为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徐速说。

  “未来杯”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有力的课外活动平台支撑,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团组织在青少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初中是入团的集中期。到了高中,共青团需要一个更好的抓手,既让学生喜欢,又让学生得到成长。”刘刚说。目前看来,课外活动是高中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尤其在上海,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水平”的情况下,仅凭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对高中教育来说,实在有些过于浅显、简单。

  “单凭成绩考上大学,有什么意义?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他将来最多只是知识的消费者,永远也成不了知识的生产者。”杨振峰说,上海现行的教育改革,正是为了唤醒教育的“育人”思维。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政治启蒙、社会责任又是最容易忽视、也是最难的。团上海市委推出的“未来杯”,恰好是教育改革与共青团改革擦出的火花,它一方面能鼓励更多学生到课外去寻找不一样的成长,另一方面又能增强共青团在中学生中间的“存在感”。(记者 王烨捷 周凯)

责任编辑:李彦龙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