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工作组的组建,则取决于来自基层一线,包括上海市基层青年代表、媒体代表、基层共青团代表的投票,综合得分最高的前三名项目,成为“X”工作组,即“网上共青团”工作组、创新创业工作组和“爱心暑托班”工作组。
内设机构的精简,也带来了人员编制的变动。共青团上海市委机关编制精简了30%,共27个编制。此前规定的原则是“减上补下”“补缺口、强一线”,即这批编制要下沉到基层团组织。
刘伟将这些数字称为“硬杠杠”。他说,先确定未来设立的部门,在此基础上再看怎样的人数是能保持工作的开展的,尽量精简。
据介绍,确定了硬杠杠之后,团市委通过多种宣传动员方式,帮助大家理解,下沉到区县、基层,并非是对他们工作的不认可,而是工作需要,有意义也有必要。
推进“减上补下”工作的时候,团市委结合了基层的需要和每个干部的特点,几乎做到了“一人一策”。有的人从企业来,也熟悉企业工作,团市委就把他推荐到了企业的团组织工作;有的人熟悉区县工作,团市委就把他推荐到区县团委工作。当然,也有一些编制下沉到了基层,而人员转岗去了其他单位,基层就根据新的编制填充新力量。
刘伟说,目前减上补下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下沉的同志把在团市委积累的工作资源带到了基层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层都很欢迎。”
工作量和工作要求变多了,人手又变少了,除了加班之外,团市委选择了从基层遴选专职干部,以及补充挂兼职干部、志愿者。
敢于说“不”的年轻人
2016年2月29日,穿着白衬衫黑外套的史逸婵站在主席台上的照片,在网上引起了一番小轰动。这位白白净净的29岁姑娘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的兼职副书记。
这一天,三名兼职副书记于杰、王坤、史逸婵,以及一名挂职副书记丁波悉数亮相。
2016年初他们四位都已经收到任命、上岗报到。他们都不对应行政级别。
这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首次配备了“1挂3兼”副书记。挂职副书记丁波是解放日报主题活动部主任,有着15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兼职副书记于杰是上海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联合创始人,王坤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第二研发部主任,史逸婵是静安区两新组织促进中心(白领驿家)党总支书记、理事长。三位兼职副书记分别是创业青年、科技青年和青年社会组织的代表。
对于挂职、兼职的副书记,团市委书记徐未晚要求他们保持本色。“如果他们讲的话跟我们一样,思维方式也一样,作用就不会像预想的这样了。”刘伟说。
团市委每周开一次书记办公会,三位兼职副书记都会来参加,参与讨论和决策。如果有一个项目要开展,创业青年代表于杰就会问,这里面对创业青年有什么关注吗?刘伟说,时间久了,团市委的项目也会更加贴近各类年轻群体的实际需求。
除了这四名副书记,团市委也面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招募了六名挂职干部,包括青年社会组织的领袖、创业者等。
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董江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微信ID:china-newsweek),若按照传统渠道,这批人难以进入团系统,只会是工作上偶尔有交集,彼此客客气气的。现在能在一起工作了,这批人会为不同青年的群体代言,指出政策的痛点。“我们对他们充满期待,希望他们能带来一些新鲜的东西。”
除此之外,团市委又招募了一批志愿者。
因为是第一次探索,志愿者的筛选没有作大规模的组织化动员,而是用社会化招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当地的青年报和团市委的官方微信微博发布了公告。公告公布了团市委十大重点项目所需的14个志愿者岗位,共吸引99人报名。
项目组按照他们的简历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组织部按照三比一的比例,筛选了42人进入面试。
面试当天,这42位报名者参加了团市委的开放日活动,了解机关工作。面试采取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
这个面试方式更像外企招聘时所用的方式。董江山说,这也是经过研究得出的。团市委组织部结合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做了整套面试、招录方案。
董江山提到了一个小细节。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前多长时间把题目给面试者更为合适?太早了,面试者会互相交流,如果讨论事先已经完成,到考官面前就是表演了;太晚了,面试者又会十分仓促,没有准备。他们最终确定要提前十五分钟左右把考题给面试者。
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伟带队组织了面试,董江山亦参与其中。志愿者的面试给他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他发现这些青年敢于说团市委的“不好”。“公务员面试的时候,一般都是考官审视他们。这次不是,他们会说,你们的某某公众号做得不够贴近青年,某某活动做得不够好。他们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这种互动确实不一样。”
最终,14名志愿者到岗,总体跨度一年,结合项目推进情况考虑他们的服务时间。
比如暑托班项目,在暑期进行,需要全天坐班,项目的两名志愿者都全天候参与。有位志愿者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只要没课就愿意来团市委干活。还有位志愿者在外企工作,他跟公司要求调休,来团市委工作。
志愿者的到来,挑战了团市委的传统思路和工作方式。比如,志愿者通常只有周末和晚上有空,团市委也开始探索错时工作制,更多利用晚间和周末开展工作,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对于团市委组织部来说,在专职干部、挂职干部和志愿者之中,找寻那个平衡点,成了他们的新课题。
挂职干部往往一两年就要回原单位,这需要团市委和他的原单位实时沟通,让挂职干部在团市委的表现也会反馈到原单位,有了这一层压力才会有动力。
而对志愿者来说,他们更看重能够在团市委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只有在团市委有获得感、成就感,长了见识,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这套工作机制有鲜明的群团特色,差异性体现了,有效性就体现了。”董江山说。
最近,上海团市委组织部打算开设科级干部培训班,让专职干部、挂职干部共同参与,一起培训,做团队建设,重构团队文化。
过去,这样的团建往往只在团市委专职干部中开展,但随着挂职干部的增多,组织部希望把更多的年轻人纳入进来,消除陌生感,建立团队感情。“大家有了彼此认同,招挂职干部和志愿者的初衷才能达到。”
除了共青团上海市委机关内的这一系列改革之外,团市委还提出,要让基层一线人员在共青团代表大会代表中占80%以上,在全委会委员中应占50%以上,在常委会委员中应占30%以上的比例。刘伟介绍,目前,这些硬指标也全部达到。
5月3日,位于上海柳营路35号的虹口区群团工作服务站正式启用,这是上海市首家投入使用的群团工作服务站。图|IC
“b站”启示
“弹幕有什么好看的?画面都盖住了,怎么看?”
不久前,上海团市委去bilibili网站(简称“b站”)参观。去b站之前,这群做青少年工作的人就发出了如上疑问。“弹幕好看吗?23333是什么意思?”
他们听说,b站吸引了几千万的青少年,于是也想借鉴这样的方法,试图理解年轻人的心理,让自己的工作能吸引同样的人群。
互联网,是此次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另外三个切入点分别是学校、社区、新兴领域。
入团多发生于学校,这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入团的时候,应该是对团组织产生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关键时期。”刘伟说,学校在团系统工作中占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因此,根据改革的要求,要严把团员入口关,保持适当的团学比例。
按照团中央的要求,2017年的初中毕业班团员比例将控制在30%以内、高中毕业班控制在60%以内,这个目标要分阶段、分步骤达到。
社区则是当下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过去,年轻人都是单位人,团组织覆盖了单位也就覆盖了个人。而现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城市,年轻人就业形式多样,如何对“原子化”的青年进行覆盖,成了团市委亟须解决的问题。
他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对社区进行覆盖,“建立纵横交织的组织体系。”有的年轻人在单位已经进行过覆盖,通过这样的二次覆盖,更加强化。有的年轻人没有通过单位进行过覆盖,则可以“补漏”。
这种覆盖方式,经过了一番讨论。
2016年初,团市委的两个部门,对口职业青年的青工部和对口各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地区部进行合并,成为基层工作部,意在资源整合,推进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此前参与执笔此次改革方案的研究室主任王昊,被任命为基层工作部部长。为了帮助这位新部长熟悉情况,部内人员开了不少会议,探讨基层工作如何发力。
打破行政壁垒,是基层团组织工作的第一步。
王昊以坐落于浦东新区的世博场馆举例,有一些市属的国资企业也在场地内,按理来说,这些企业的团建归口团市委。改革后,浦东新区的街道接替团市委,直管这些企业的团组织建设,共享资源,联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