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网络媒体走转改】何家冲89岁老人的长征记忆和老区高老汉的致富经

发稿时间:2016-09-27 15:48:00 来源: 大河网 中国青年网

  大河网讯(记者 高亢 宋向乐 实习生 李昊阳)9月26日,按照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启动。80年前,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从这里开始了漫漫长征路,80年后,大河网记者跟随采访团沿着先烈曾经走过的长征路线再次出发,眼遇那些印刻在历史中的记忆和如今老区人民争奔小康的精彩生活。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三个老区乡民的故事。

89岁的王传伟老人讲述长征记忆

  89岁老人讲述长征故事

  近千年的银杏树见证了那慷慨与悲壮的一幕

  在何家冲记者见到了该村89岁高龄的村民王传伟。

  王传伟老人生于1928年,曾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尽管年事已高,但老人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郎朗上口,中气十足。

  “何家冲的何氏祠曾作为红二十五军军部,红二十五军长征是从何家冲开始出发;其集结地就在村里面的一颗数百年白果树下,这颗白果树距今有800余年的历史。就是这棵800岁的银杏树见证了当年3000将士那慷慨与悲壮的一幕。后来白果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说:“当时何家冲有一千多口人,村四周都是原始森林,有利于红军打游击战争,所以在那个时候每个月都会有战争发生。国民党军队曾对村子进行过多次围剿,见到村民就问‘共党在哪里’,老百姓回答的稍有不慎就要挨打。那个时候红军的装备不好,所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到森林里面,国民党军找不到红军就到老百姓家去搜。”

  在银杏树映照下的红二十五军誓师广场区由古银杏、浮雕墙、红军井组成,广场面积600平方米。浮雕墙距银杏树12米,长25米,墙上雕刻有红二十五军誓师长征时告别何家冲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的画面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

大河网记者“组团”“走转改”

采访团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为了保护红军战士

  何妈妈宁可刺瞎自己右眼,也不暴露伤员消息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包括: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何家大院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标志——银杏树。

  让我们一起回到王传伟老人的回忆......

  “有一次,打起仗来,我们有的伤员没跑及,被敌人抓住了,是何大妈把他救了出来,”说起何大妈的救人事迹,老人如数家珍,“为了证明这个伤员是自己的亲人,不是红军,何大妈当场刺瞎了自己的右眼,我们的伤员才得救。这个伤员叫余占海,后来还专门回来接何大妈到他那里,何大妈舍不得村子,也没有去。”

  在自家后院的山洞里,何大妈救活了13名红军战士。后来,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在大别山代代相传,正是有了这种浓厚的军民情谊,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不但粉碎了敌人的两次重兵“围剿”,摆脱前后夹击的险境,还先后取得了石塔寺、袁家沟等战斗的胜利,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使红二十五的人数由出发时的2900多人,发展壮大到3400多人,是4支长征部队中唯一在长征途中创建根据地、得到发展壮大的部队。

何朝龙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

  参与红军医院修缮的老乡说

  “以前村民想致富找不到门路,多亏政府带来了红色旅游”

  王传伟老人告诉大河网记者,何家冲有3个全国文保单位,还被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找着了赚钱的门道。

  如今村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依靠发展旅游产业和养殖种植等。后来国家要求红色景点免费开放,没有了门票收入,村民就通过别的方式发展旅游经济。

  王传伟老人的话语在村民何朝龙身上得到了印证,今年66岁的何朝龙是个退伍军人,67年在北京当兵,75年回到老家何家冲。

  “当时刚回来的时候很迷茫,那时候村里太穷了,村民们想致富却找不到门路,政府想对村民进行技术扶植致富,可村民都是想尽快看到钱。”何朝龙说,后来当地政府确定以打造红色旅游来带动经济发展之路,总算让村民找到了门路。

  “现在村里的红色景点维修和翻新等小型建筑修缮都是村里自己人完成的,我自己就参与过红军医院的修缮。”何朝龙说,除了这些,村民们还将红色经典旅游、乡村文化游和拓展培训经济融合起来,开始进一步的规划开发。

  “改革开放以后何家冲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幅的改变,党中央出台了很好的政策,老百姓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来。尤其是近几年,中央免除了农业税,不但不收税,还给种粮户补贴,这是中国几千年不曾发生的事。”何朝龙认为红色旅游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让村民变富了,而是“让很多人记住了这段历史。”

高宏周笑着说“今年的板栗收成不错”

  住着四室一厅的“小别墅”

  王大湾村的高老汉说“生活就像家门口的鸡冠花,美了很”

  高宏周是灵山镇王大湾村村民,今年56岁。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剩自己和老伴靠茶叶、板栗和稻谷生活。

  走进高宏周家,记者顿时就被这栋四室一厅的“小别墅”震撼,走进里面,房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高宏周说,房子12(2012)年就盖好了,但去年才开始装修。

  除了孩子在外面打工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门前的那条路,“路修不好,装修起来就不太方便。”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给农村一个美丽的外表,还要提供周到、完善的公共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实实在在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董桥村村干部介绍说,村委会积极开展古民居改造、古树木保护、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厕所改造,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

  同时,该村突出特色抓经济,坚持“生态名村,旅游富民”开发思路,大力发展山区生态经济、旅游经济、民营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路修好了,房子也住进去了。如今的老高种着40余棵板栗树、20亩茶叶和4亩稻田,“一颗板栗树就能赚100多块钱,再加上茶叶和稻谷,每年能有1万5千元左右收入。”

高宏周指着门口的鸡冠花说,“生活美了很”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今年4月份,河南省政府就出台文件支持信阳、驻马店、南阳等老区打造桐柏—大别山“红 绿”休闲农业旅游基地。

  其中,在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方面,文件表示要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优化红色旅游线路,构建红色旅游走廊,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示范作用,加快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开发。

  在大河网记者即将离开王大湾村时,高宏周指着门口盛开的鸡冠花说,“现在的生活就像咱家门口冒起来的这些鸡冠花,美了很。”

责任编辑:刘芊芊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