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松在实验室低温强场系统操作。 张金松供图
“做科学研究必须持之以恒,学会面对失败,不轻言放弃!”
2013年8月22日,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站在发言台上,获奖者张金松充满自信、铿锵有力地说到。
张金松,清华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学专业,博士5年级。2013年4月12日,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成果,被杨振宁先生称为“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别的物理学论文”。
小时候为捕鱼抓蚂蚱动手做“装备”
也许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一个专注于科研的理工科男生会是比较内向、甚至是有点害羞的性格。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采访张金松之前也曾担心他会不会愿意和我们打开话匣子,聊聊他的故事。然而,当门铃响起时,记者看到的是身着休闲装、面带微笑,十分阳光、时尚的一个大男孩儿。
当我们准备开始采访时,摄影记者拿着相机准备为张金松拍照留念,就在此时,张金松的一句“稍等一下哈,摆个pose!”令在场的人都笑了,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整个采访氛围顿时轻松起来。
成为一名科技创新工作者,对于张金松而言,可谓是从小的兴趣使然。由于张金松的老家在农村,小时候能够很直接地接触到大自然,这就为小时候的他进行动手发明提供良好的环境。那时的张金松与小伙伴儿们饭后的游戏往往都是捕鱼、抓蚂蚱等等,而想要获得更多的“战利品”,就要有良好的战斗“装备”,当张金松看到其他小朋友比较好用的“武器”时,就想方设法找来材料,依葫芦画瓢地去模仿着做,刚开始仅限于模拟别人的东西,渐渐地张金松就会把自己创新的小想法加进去。“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去做这些小工具对我现在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也许是有一定帮助的。”
就这样,从小就喜欢动手的张金松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成为科学家”的梦想种子,直到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学习,2004年,张金松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从此真正走进了科技创新的专业领域。
4年近1500天的攻关
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开启了张金松科研事业的一个新世界,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张金松在这里尽情徜徉、汲取养分。2008年,他更以骄人的能力和成绩被直接保送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硕博连读生,因此也让张金松亲身见证了中国物理学上里程碑式的跨越。
2013年3月15日凌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整个科学界为之一振。4月10日,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意味着未来基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型电子器件或许会取代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些半导体器件,使人类信息技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为了实现这一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张金松和团队整整花了四年时间,历经近1500多天的刻苦攻关,生长和测量了超过1000个样品。“对于我自己而言,我在整个项目上花费了至少1万个小时”,张金松作为实验团队中的一员,从2008年开始就在王亚愚教授的指导下,参与搭建量子输运实验室,从仪器的购买、搭建到调试,再到实验数据采集程序的编写和优化,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2009年秋季,张金松来到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短期交流学习。在这一年的时光里,张金松有过初来乍到的激动与兴奋,也有过实验过程中的彷徨与迷茫。“我清楚在科学的道路上总是充满坎坷和挑战,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张金松都努力克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