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图画书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发稿时间:2015-05-27 17: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5月23日上午在青岛图书馆举行的魔法象主题演讲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7日电(通讯员 薛志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崔利斯曾讲过: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随着80后、90后家长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图画书作为一直图文结合的引导性和教育性完美结合的阅读形式,被家长们视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首选。但是,该如何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图画书中的理性选择?家长们是否真的了解图画书?是否真正掌握了给孩子朗读图画书的技巧?如何通过图画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工作者汤淼,儿童文学博士周英,儿童文学工作者柳漾来到青岛图书馆和青岛书城明阅岛,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故事帮助家长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帮助孩子“全能感”过渡,家长是关键
  在为你朗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主题的沙龙上,儿童文学博士周英首先为家长们和孩子们分享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出版的《那一天,我失去了超能力》绘本故事,讲述一个小女孩一直以为自己有超能力,不断在生活中施展超能力,而当她遇到挫折,才发现妈妈才是真正拥有超能力的人。画面想象力丰富,语言富有童趣却不乏“小大人”的幽默。儿童心理工作者汤淼提出心理学观点:在孩子的“全能感”逐渐消失阶段,父母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所谓全能感是在婴儿期,绝大多数孩子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因此,婴儿具有“全能感”,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全能感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不管幼儿的要求是否合理,父母都有求必应,孩子在全能感作用下就会认为自己的目的总能达到,会形成自己事事正确的错觉,形成优越感、骄傲自大的心理。相反,如果家长及时在这个阶段进行适当引导,既不过度打击孩子自信,也要避免事事过高表扬。“《那一天我失去了超能力》故事中的小女孩在拥有超能力的错觉下遇到挫折,这时父母就是采用及时安慰鼓励,帮助引导孩子度过全能感消失期。”汤淼为现场长分析故事中的心理学育儿知识。
  “亲情的裂缝”用“共情”弥补
  儿童文学博士周英接着分享了绘本故事《动物园》,讲述了一家三口去动物园,父母和孩子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鲜明的色彩对比暗示成人与儿童世界的强烈对比,汤淼指出,这种强烈对比中间鸿沟就是亲情的裂缝。“为什么许多家长反应,孩子在幼儿时期比较容易管理,进入青春期就很难沟通,根本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因为家长没有主动去‘共情’孩子的世界和心理需求。”幼儿时期孩子的需求简单,是基本的生存需求,青春期后,需求大大增加,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群体社交行为,而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相反,有的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在青春期的社交行为,因而导致亲情的裂缝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沟通理解。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孩子进入动物园都是非常兴奋,甚至延续一整天,而家长看到的只是笼子里的困兽,别无他趣。而和孩子最好的沟通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享受自然。”汤淼真诚建议在场的家长要享受与孩子一起长大的过程。
  正面面对不良情绪,直面人性弱点
  随后周英为大家分享了《我的妹妹是只狼》和《你有害怕吗?》两个故事,一个是讲述妹妹突然情绪烦躁,像狼一样吼叫,拒绝所有事物,姐姐坚持与妹妹沟通,带妹妹走出阴郁。另一个则讲述一只充满好奇的老鼠不断寻找“害怕”的故事。两本书的共同点都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问题。儿童文学工作者柳漾表示,不良情绪人人都会遇到,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正面地面对突然的烦躁和人性无法克服的害怕都是需要教授给孩子的。汤淼对此非常赞同,她说:“人类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弱点:怕蛇,怕黑等都是个体无法克服的。每个人都是有害怕,如何处理害怕,如何度过害怕情绪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通过这样主题的绘本,家长利用轻松、正面的态度与孩子一起面对,让孩子理解父母也会害怕,但是只要和爱的人在一起,这些都可以度过。”
  每一个绘本都有独立主题,对于孩子成长的帮助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沟通密码,需要家长洞悉孩子的需求,选择相应主题的绘本,以帮助孩子建立终身阅读习惯,建构独立思想。

责任编辑:李延兵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