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间隔年计划:让青涩年华在认知世界中找到自我

发稿时间:2016-04-30 10:26:28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30日电 (记者 李延兵)“认识自我,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努力学习,让自己不停地成长;永葆好奇,探索更多的未知。这或者就是对我来说最好的间隔年。”日前,广东女孩陈静雯用亲身体验回答为何会在大二时期选择参加“中国间隔年计划”。

  “间隔年”(Gap Year)是很多西方国家青年在升学或者是毕业后、工作之前,选择一次长期旅行,体验迥异社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借此培养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

  2015年3月,中国青基会启动“中国间隔年计划”。这个公益项目,面向在校大学生,资助那些有思想、有创意、有勇气、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在国内或海外实施间隔年计划。

  “间隔年”究竟是什么,这个项目是否适合中国本土环境?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间隔年计划”实施情况如何?“间隔年”这一来自西方的概念和生活方式能在中国流行起来吗?

  与生活较劲 走出自己的生活

  中山大学廖小涵参加“中国间隔年计划”。廖小涵供图

  去年,“中国间隔年计划”资助了8名青年,他们分赴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地做义工、打工、支教或者旅行。

  中山大学的廖小涵,在2015年临近毕业时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没有加入保研、出国和求职大军,就在出于迷茫彷徨的选择期时,她偶然地获知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间隔年计划”这一公益项目。当年10月下旬,廖小涵带着“祝福”和“嘲讽”前往印度加尔各答特蕾莎修女仁爱之家做义工,立志投身公益事业。

  出发之前,很多人跟廖小涵说,去印度要注意安全。“但我在这里遇到的都是善良的人”廖小涵说。

  到达修女仁爱之家后,廖小涵在儿童之家残疾部工作,她看到了出生之后因患有先天性疾病被父母丢弃在街上的孩子的成长历程,“来到这里做义工的第一天,最初我是带有厌恶地怜悯他们,因为残疾,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有些是张着嘴巴口水不断外流,有些孩子是身体不同程度地扭曲着。只是渐渐地,我自己也不太明白为什么,我就和他们亲近起来了。”

  “每天早成祷告完毕,护工阿姨们会把孩子抱着围坐一圈,用一首歌把孩子们的名字都串起来唱一遍,悠扬的‘It 's so wonderful so wonderful laaa’,总会让我想到小时候母亲给我唱的曲子,也是这般温柔。”在修女仁爱之家,积极的情绪让廖小涵感受到了活力和希望。

  “修女和护工们对孩子们的爱很无私。”在仁爱之家,廖小涵亲眼看到了护工是如何疼爱着每一个病患的孩子,还遇到了不少心地善良的人和学生,于是她开始慢慢放下之前内心的隔阂和恐惧,开始接受那里的温情。

  “我不否认来之前很多朋友,甚至机场兑换货币的工作人员都说劝我要小心,说这里是一个治安很乱的危险地方。如果我没有来到这里,那我就只能生活在别人的经验里。”廖小涵告诉记者,正是通过与生活较劲,她才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在印度的两个月,我感受到了生活里习以为常的幸福,比如阳光、干净的水,还有来自身边亲友的爱。”廖小涵告诉记者,以前自己总觉得越长大越不容易快乐,一直在追逐所谓的成功,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追求物质罢了。

  “当你开始轻装旅行,抛弃身边冗杂的物质,或许你会发现生活本身才是最珍贵的。”在参加间隔年计划之后,廖小涵得到了放空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的机会。

责任编辑:马云飞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