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新老团员跨越时空 共话“五四情”相约“中国梦”

发稿时间:2017-05-03 15: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刘芊芊 实习记者吕庚青)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是共青团员入团时的庄严誓词。

  入团,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中国百年前分外动荡的年间,热血青年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气魄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在中国如今已远离硝烟稳定和谐的时代,有志青年用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描绘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是五四运动98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95周年,值此之际,这一庄严的入团誓言在鲜花艳丽的五月,划过历史的长空再次响彻在青春追梦的大道上。

  筚路蓝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北大荒垦荒时的杜俊起。本人供图

  “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田野,越过那重重山岗,高举着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边疆……”这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大荒上唱响的《青年垦荒队队歌》。今年82岁的杜俊起老人便是当年响应团中央号召,奔赴祖国边疆“向荒原进军”的20万名垦荒青年之一。

  60多年前,年轻的杜俊起当得知北京青年已组织了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开荒种地的消息后,他连夜写了一份《组建天津青年垦荒队,并批准我做一名垦荒队员》的申请书递交给了天津团市委。“申请上交以后,怕批不下来,我又给领导们接连写了两封信,恳求他们答应我的要求。”杜俊起回忆道。

  1955年11月8日,19岁的杜俊起如愿加入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担任副大队长,同其他51名队员一起,告别了故乡和亲人,奔向祖国的边疆——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

  “下车后,我看到的北大荒是荒无人烟的原野,处处沼泽,野兽乱串。每个人的心里都增添了莫名的恐惧……”回忆起那时的北大荒,杜俊起十分感慨,“北大荒的冬天冷得出奇,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多度,棉被结成冰霜、耳朵冻起大水泡、手和脚冻的青紫都是常事。随着天气转暖,蚊子、瞎蠓、小咬轮番进攻,又让我们无处躲藏……”

  然而垦荒队员以火热的激情、坚强的意志,闯过了北大荒的蚊虫关、冰雪关和农活关,用辛勤的双手,打了水井,盖起了房,开了荒,种出了粮食,相继建起了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以及山东的胶南庄、临朐庄、惠民庄等8个青年集体农庄。

  杜俊起为小学生讲垦荒的故事。本人供图

  如今,这片土地已有了自己名字——“共青农场”,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创业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

  年轻时由于开荒建设条件艰苦,杜俊起的身体受到很大影响,2002年和2008年,先后动了两次大手术,但身体的虚弱丝毫没有减少他宣传垦荒精神的热情。退休后的杜俊起,选择继续留在北大荒发挥余热,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关心下一代上,先后义务为广大青少年做垦荒精神教育报告或各种培训班上讲课780多场次,受教育青年达6万多人次。他还坚持参加绿化家园、美化环境、金秋助学等社会公益性活动,义务捐款50多次,数额达1万多元。

  杜俊起从意气风发、激情四射的青年,到如今的耋耄之年,转眼62年过去了。共青农场由过去的荒蛮之地,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农垦新城,北大荒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华大粮仓”。如今,杜俊起和他的一些老战友们还继续坚守在那里,守望着他们逝去的青春年华,传承着他们用热血、汗水和青春铸就的“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也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现在党需要我把垦荒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尽管自己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过去那么艰苦的条件都没有退缩,如今我义不容辞。”当说起对下一代的期许,杜俊起激动地说,“我经常给孩子们讲,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你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需要有真本事的人才,你们一定要接好班,将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你们!”

  矢志不渝——一生追随父辈的信仰

  大人者,常怀赤子之心也。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还是在艰苦卓绝的建设时期,先辈们始终抱定胸怀祖国、赤诚不变的情怀。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无数革命先驱前仆后继铸就了伟大基业,他们经历了其中的波澜壮阔,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陈人康在北京大学红楼前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的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芊芊 摄

  陈人康,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我的父亲身上有9处负伤,他们那一代人经受了千难万险的考验,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流血。”陈人康提及父亲,感慨颇深,“父亲的革命生涯是从共青团开始起步的。1927年5月他加入共青团,随后进入由董必武同志领导的团校,经过军事培训学习后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1927年10月15日,在井冈山上,毛主席亲自发展了他和另外5名同志入党。所以共青团是我父亲革命的起点,也是共青团最早培养的我父亲,让他走上这条革命道路。”

  陈士榘上将(左)和陈人康。本人供图

  父亲从来都是陈人康的榜样,陈人康的成长也深受着父亲的影响,一生都在追随其脚步。1968年,17岁的陈人康入伍当兵,1969年入团,1971年入党。虽然没有出生在战争年代,但抗震救灾的废墟和无数生命凋零的场面、简陋且艰苦的部队经历、超出承受能力的繁重体力劳动……对陈人康来说每一件都是极大的考验。

  “虽然生长环境不同,但是我们的事业相同,都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现在应该为他们老一代未尽的事业,而继续努力继续奋斗!”陈人康说。

  陈士榘作为开国上将,离世的时候两袖清风,没有留下万贯家财,一生都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为家庭、不为子女,更不为个人。

  “他们打天下不容易。但是他们打了天下,又守天下。当他有了权利、官职、荣誉,他能够依然坚守,依然艰苦奋斗,矢志不移。”当谈到父亲对自己的期望时,陈人康回忆道,“父亲并不希望我去当大官、发大财,也不希望我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他就是希望我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去对党和国家多做贡献。”

  陈人康说,人生既漫长又短暂,特别是青春。在我们共和国历史上发展得最好的时候,而且也是前途无量的时候,希望年轻的团员青年们作为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要有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不怕困难和失败,努力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增砖添瓦!

  踵武赓续——让红色基因融入新时代青年的追梦青春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四名中学生,在北京大学红楼前接受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芊芊 摄

  年年五四,今又五四,每年的5月4日都是气候生机萌动的伊始,也是青年人予以自豪的节日。

  高雨欣,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作为新入团的成员,当回忆起在入团仪式佩戴上团徽的那一刻她依旧十分激动,“当时有些激动和紧张,一个年级有资格入团的人很少,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同时担任北京大学红楼讲解志愿者的她表示:“这个机会我很珍惜,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也能了解到很多深层次的共青团的历史。”

  和高雨欣同一时间入团的陈元凯,因受到家庭的影响,初中开始就萌生了早日成为一名团员的愿望:“我觉得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哪怕在学校里为同学为老师服务也是对社会有用的。”陈元凯入团时这样对自己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将来可以和更多的青年一起去建设我们的国家!”

  “我们当时的入团仪式是在蔡元培先生故居举行的,听着团歌激昂的旋律,感受着自己的心跳,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年高二的罗天,正在精心准备“一学一做”主题征文活动。同年级的王子悦,也是刚刚担任了校团支书,“从刚入团时的懵懂,到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团课,再到结合自身实际,带领同学们做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一个过程是对团的认知和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也让自己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团员的社会责任,给他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给我们自身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王子悦向记者谈起入团这几年的体会。

  “五四”精神是老一辈革命战士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长期的革命战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爱国主义革命战士在特殊年代共同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

  “五四”精神,是我国文明进步、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那个列强横行民族危亡的年代一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老一辈的“垦荒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一种体现,就像杜俊起在日记中写到:垦荒的路就是一条艰苦的路,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垦荒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忘我精神!

  在鲜艳的团旗下,相信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青年,将会乘着青春的翅膀,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适逢这个伟大的时代,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马云飞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