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劳动吃住3天,我们居然都不知道。像这样深入一线调研的,我是第一次遇到。”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知新回忆。
今年6月,在这家公司闷热的车间里,7名来自河北经贸大学的“社会实践调研师生”与青年员工一起打包空调部件。“和我们一起坐班车上下班、吃食堂、住宿舍,真以为他们是新来的。”公司钣金分厂员工王秀排说。在两天后的企业青年座谈会上,青年员工们才发现,这些“大学老师”原来是河北共青团“一融三同”活动的小组成员。
同样的场景,同时在全省232个村和民营企业中出现。今年暑期,河北共青团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省市县三级团委的专职团干部,以及国企、高校处级以上团干部787人,混合编成116个组,每组由一名副处级团干部带队,分赴一个村和一个民营企业,深入开展团干部直接联系普通青年“一融三同”活动。
隐去身份、隐去职务,以普通青年身份,深度融入青年,与基层青年同学习、同劳动、同生活——这都源于2013年团河北省委机关在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探索。2014年,团河北省委进一步总结经验,并组织全省专职团干部集体参与。
“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好、使用好群众路线这一法宝,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我们开展这个活动的初衷。”团河北省委书记张泽峰介绍,“以隐去身份职务的方式,深度融入青年,体验生活状态,了解所思所想,锤炼优良作风,提升工作能力,密切团员青年联系,切实把从家门到学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变为懂基层、懂青年、懂社会的‘三懂’团干部,进而找到凝聚引导服务青年和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全省大调研:400余个青年案例、两万余份调查问卷
在崇礼县的上三道河村,“一融三同”活动张家口第七组的团干部连续几天与当地农民在大棚田间拔草、锄地。劳动之余,团干部们还走街串巷与村民、青年唠家常,话衷肠、发问卷,从人生理想到困惑需求,听到了青年的心声。
“他们没架子,干活实诚,说话实在,心里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他们聊一聊。”这是“一融三同”活动中基层青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只有同劳动、同生活,才能拉近团干部与青年的距离,使我们听到许多以前报告、报道中看不到的问题,也想出了许多以前在办公室想不出来的工作措施。”第一次参加“一融三同”活动的团市委机关干部如是说。
“一融三同”邯郸市第十组开展活动的蔺家沟村90%以上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了解这一情况后,“一融三同”小组在村内开办了“留守驿站”,在村委会开辟专门场所,由村内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大学生村官和退休教师担任辅导员,每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半到6点半以及周末全天开放。目前,这一做法正在邯郸各地推广。
打工青年的婚恋交友问题、农村基层团组织的空壳问题、民营企业团组织活力不足问题……“一融三同”活动使一系列当下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被梳理出来,纳入解决序列。
85.6%的农村青年希望得到培训,但真正参加过创业培训的不足30%;相对于传统培训方式,41%和22%的农村青年更愿意“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考察”和“请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利用“一融三同”活动遍及全省的优势,116个小组每到一地都面向农村、企业青年以及企业管理者、农村“两委”干部、基层团干部五类群体,发放统一制式的调查问卷。一系列统计数据,使服务青年的措施和路径更加清晰。
据了解,活动期间,“一融三同”小组共深入到全省114个县(市、区),走访青年4600余名,搜集青年个案400余个,发放调查问卷两万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