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成为医患关系“润滑剂”的蓝马甲刘菲琳在开展导诊志愿服务中。(刘菲琳 供图)
甘做“润滑剂” 缓解医患关系
在吉大一院和吉大二院的门诊部穿梭着一群身穿蓝色和红色马甲的年轻人,他们是来自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大家都称他们为“蓝马甲”、“红马甲”。“没有课的时候,我们就会到医院来进行志愿服务,帮助患者更加快速便捷地就医。”现任白求恩志愿者协会会长孔维健说。
现任白求恩志愿者协会会长孔维健告诉记者,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在做好白求恩志愿者传统医疗志愿服务的同时还根据社会需求开展了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和吉大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像医院导诊服务的刘菲琳,央视新闻联播曾专题报道,同时在面向贫困癌症病人展开临终关怀的“白求恩宁养志愿者服务队”从2008年起帮助过12000余名患者。
目前大四刚卸任白求恩志愿者协会会长的刘菲琳从大一时就加入了白求恩志愿者协会,在大一、大二期间只参与简单的门诊导诊、分诊,对于现在的她来说,“还四年我们就毕业了,随着临床知识的不断丰富,可以做更加临床化的工作了,等到成为真正的医生,也许我们能做到的事情会更多”刘菲琳虽然已经“卸任会长”,但依然是一名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普通志愿者。面对未来,她充满了期待。
说起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刘菲琳说起了现在医患关系,像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样的三甲医院每天有不少外地来求医的患者,难免会出现医患关系紧张,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医生和患者互相不信任,志愿者虽然参与简单的导诊、分诊,却可以作为第三方的角度来考虑事情,成为医患之间的“润滑剂”,“这既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环境,同时也让我们学会去理解患者,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刘菲琳告诉记者。
以温情感染人 让世界变得更温暖
5000多名志愿者,500多处志愿服务基地,累计志愿服务超过40万小时。这就是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青年们交出的答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志愿者的行动就是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1998年特大洪灾、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以及2013年雅安地震的救灾队伍中,都活跃着白求恩志愿者的身影。面对灾难,他们挺身而出,帮助灾区同胞渡过难关。
白求恩志愿者们一直坚持到白求恩牺牲的地方--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开展支医、支农、支教活动。始终把白求恩当作榜样,在奉献中锻炼能力、砥砺精神、树立信仰。多年来,志愿者们有时会去给当地的村民送医、送药,有时会去帮村民们干农活,有时还会到当地学校为孩子们开设医疗卫生知识科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