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宿舍楼前的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站,刷一下校园卡,将分类好的垃圾放进收集箱,投放站就会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对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来说,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通过手机上的APP,学生们可以查看投放信息和积分、兑换物质奖励,积分奖励还和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影响评奖和就业。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垃圾分类也不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上升到了环境育人的高度。
当下,校园正面临着垃圾分类工作管理难的问题。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创新技术建立具备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实时计量等功能的垃圾智能分类管理系统,既实现了利用大数据平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又打通了解决垃圾分类这个社会管理难题的“最后一公里”,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学校以及居民的广泛认可。
“PPP模式”推动校园垃圾分类
走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四四方方的垃圾分类智能收集箱随处可见。据统计,学院的两个校区共有28个智能投放站、125个智能收集箱、5个绿岛,覆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自2012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立项《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2014年7月开始全面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东西两个校区推广使用垃圾分类的“PPP模式”。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政府和企业之间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其核心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出资,学校参与研发并提供实施的基地和场所,学生、居民积极参与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政府可以解决垃圾分类处理难题,企业通过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及第三方服务等获得投资回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及管理效益,居民通过正确分类垃圾获得物质和精神鼓励,多方共赢,使垃圾分类得以可持续发展。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垃圾分类利用“互联网激励平台+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模式,以对废弃物进行源头干预为特点,通过激励措施推动学生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
根据学院介绍,“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即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站,软件部分即大数据监管系统。“互联网激励平台”由社区绿岛、协管平台、绿社区平台等组成,为垃圾分类提供支持,也完善了垃圾分类的机理机制。
在应用中,学生或居民通过刷卡识别、智能计量等措施投放垃圾,保洁员负责复核验证,投放站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大数据监管平台实时接收各智能收集箱产生的数据,通过云平台对大数据的统计和分发,学校就能调动各级监管的力量,做到精准监管。
如果学生分类正确,系统就会给予积分奖励,学生和居民可以在APP上查看投放信息以及积分,学生们还可凭积分到绿岛平台兑换物质奖励。
“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助力学校育人模式转变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树立环保节能意识,到形成观念认知,到养成行为习惯,需要坚持不懈的教育。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将后勤的垃圾处理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搭建了新型育人平台,转变了学校传统的育人模式。
学院通过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中互联网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构建一个体验式、激励式的素质教育平台,将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和物质激励、精神鼓励相结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种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养成融合在一起的创新教育模式。
环保意识的树立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学校制定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促进垃圾分类工作方案》《保洁员垃圾分类管理规则》《社区绿岛营运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文件;建立学校垃圾分类领导小组、责任部门分工负责制、目标考核制,并建立“垃圾分类监督委员会”对学校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监管员,每天对分类投放点的投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此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专门建立了垃圾分类宣传队伍。学院以学生宣传组织“轻院新闻社”和学生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主要力量,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学生、校内居民,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实现健康、创新、有序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
与此同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整合优化后勤资源,依托多功能文化食堂、大学生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全方位育人平台,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到言传身教,于无处不在、触手可及之间实现学校全过程的素质教育理念。
推动社会管理模式转型,让垃圾分类政策真正落地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垃圾生产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垃圾爆炸问题严重危害着居民的生命健康。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生量和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能够按照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置方式的要求,分成不同的若干种类,有效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为垃圾的后续处理带来便利。
一方面,垃圾分类将有用的物质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类型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如对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制成农田用肥或绿化用肥;对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无机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对热值较高的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处置。这样,形成一个回收利用的循环链,对垃圾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置,实现能源、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难题。一是分类处理的费用全靠政府财政拨款,配套资金缺乏,因为垃圾分类本身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因此缺乏融资渠道;二是垃圾收集主体间衔接不合理,缺乏中间环节,尤其是在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三是市民分类收集意识不高,公众参与度不够,缺乏参与的内在动机;四是环卫保洁部门习惯于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不适应垃圾分类的要求;五是垃圾分类处理效率低。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采用的垃圾分类“PPP模式”,将政府管理职能分解和承接,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居民等多方共赢。政府只需要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承担所有投资,学校参与技术研发并提供实施的基地和场所,学生和居民积极自觉参与,使得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快速在轻院小区落地发展。
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的“PPP模式”,政府无需付出大量资金和管理人员,即可有效减少垃圾产量,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解决垃圾问题;企业通过管理系统产生的大数据以及绿岛提供的广告、快递、零售等第三方服务获得投资回报;学校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此外在保洁管理上,可获得节约管理成本的管理效益,也间接培养学生的环保节能意识,完善素质教育方式;学生和居民通过正确的分类投放垃圾,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质奖励,也可作为评价综合素质的指标获得精神鼓励。
此外,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利用绿社区平台让周围商家参与到垃圾回收项目中来,通过人流、物质流、资金流的信息互动,在管理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收益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