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3日电(通讯员刘业兴 张坤)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在黄土高原,在江南水乡,在大漠戈壁,在革命老区,遍布中华大地的1000个乡村,飘扬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寒假“千村万户”社会调研的旗帜,留下了该校莘莘学子的坚定足迹。满怀青春激情的师生继承“经国本 解民生 尚科学”的光荣传统,秉持“实践出真知”的坚定信念,怀揣着对中国乡村和农民满腔热情,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乡村风貌、调研基层民生、体悟农民生活,展开了一场与中国农村和农民零距离接触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路上的苦难终将化作美好的风景
“1月27日,中雪,甘肃静宁,来到这里看到了许多未曾见过的美丽风光,感受了零下24度的寒冷,体验到来自淳朴村民的无限热情。有人把我们当成是改变他们生活的积极力量,也有人把我们看作是舞文弄墨无一用的书生,其实我们是行走在蜿蜒山路上遇见搭载我们的好心人感动的说不出话的一群人,是当老人含着泪述说生活的不幸时会一起含着泪水的一群人,我们同情每一个村民的贫苦境况,也理解每一位干部面对现实情况的无奈,我们仍不忘初心,扶贫路上,我们在行动!哪怕是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最小的改变。”
这是该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本科生王倩在寒假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司桥乡席湾村调研结束后的切身感受。
张坤,该校人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来自陕西农村的一位男孩,组建了一支赴甘肃平凉静宁县调研的队伍。活动前他们对当地政府的扶贫政策及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等要素,做了充分的准备。队员管佳佳回忆说:“被冷漠的拒绝和无视的情况也会时常出现,但我更多地感受到了农民的淳朴与善良,遇到的挫折也是一波又一波,我们也不断增强信心,克服各种不利条件。起初一位阿姨对我们不信任,回答问题时也十分谨慎,简单的几句话也就应付过去,不过在我们表明调研的目的和相关情况后,阿姨才放下戒备,与我们交心地聊了起来。”
“我们一行5人到达司桥乡政府后,受到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他们当时正在收听关于扶贫信息的广播,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石桥乡精准扶贫的成效及最近几年新出现较多的因病致贫现象,一言一语中无不渗透着对扶贫事业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在接下来的扶贫过程中,他们将依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为精确的帮扶措施,以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刘凡凡同学回忆起在司桥乡政府与工作人员交谈的场景。
张坤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来自农村,因此对农村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也直接转化为对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的落实以及精准扶贫的成效等问题的关怀与思考。他们在此次调研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农民和农村的变化,对农民、农村、农业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也渴望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一片满是深情记忆的土地上。
用心聆听,走近农民生活
胡川乡是张家川县的贫困大乡之一,下辖16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该校2013级经济学专业赵育龙带领团队率先来到胡川乡政府,向相关领导了解了该乡农村的分布情况及贫困村概况,选取胡川村、宁马村、祁沟村和张堡村四个贫困村为调研对象。
调研过程中,给赵育龙所带团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胡川村一位96岁的朝鲜抗战老兵,虽然他的耳朵已经听不见,但是子孙满堂,其乐融融,他们在与老爷爷交流过程中要写大号的汉字给他看,当谈到党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视情况时,老爷爷不禁潸然泪下,能理解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革命功臣对党的一片热爱之情!调研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位于半山腰的宁马村,村民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难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个别村干部存在徇私现象,村民的精准扶贫救济款大都没有按时按量发送,同时还发现好几户人家都特别贫困,交谈过程中有些甚至以泪洗面,同学们也为之动容,家里有重病成员或孩子太多成为最主要的致贫原因。
“用心聆听农民的心声,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虽然调研过程中有许多的辛苦,但我们学会了以一种严谨的科研态度、科学的实践调查方法以及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项活动;同时倾听了民生疾苦,懂得感恩社会,对西部山区的农村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受,也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深刻的思考”,赵育龙回忆起当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