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9日电(通讯员 张海兵 刘长生)“我清晰的感受到孩子们的目光从期待变成好奇,从好奇变成渴望,再从渴望变成不舍,想到他们可能因为我们的到来有所改变,那一刻所有的苦都变成了满足与感动。”“只要需要我们,我们一定会用最大努力送去关爱。”“这次实践,我才真的理解了山民,了解了山村,我愿意在这里尽我所能。”……这是我校实践学生,在师生座谈会上、个人微博上、微信朋友圈等场合发出的真挚话语。
今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积极动员青年学生下基层、进社区、入农村,共组织500多支实践团队万余名师生,奔赴安徽、云南、四川、山东、青海等10多个省市70多个县区近千个乡村和社区,集中开展理论宣讲、爱心支教、环保宣教、普法宣传、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活动,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同广大群众的密切交往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形象。
贴近基层,把“群众需要”放在心上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大舞台,舞台节目质量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群众喜不喜欢是关键。为此,安徽师范大学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引导学生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不断提升活动实效性,赢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和社会效益。实践团队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都要经过分析论证,只有确定基层需不需要、团队能不能胜任,才可确定团队是否立项;每个团队都配有指导老师,负责对项目的把关和指导,指导老师认为成熟了、可行了才能付诸行动。
学校师生的认真、执着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使命感,换来基层的认可与肯定。正因为如此,安徽师范大学才形成了一批实践长效品牌。生命科学学院“红烛行动”爱心接力,连续4年跋涉千里,赴四川洪雅柳江小学和桃源小学爱心支教、关爱留守儿童,深受当地群众赞扬;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平民电脑学校连续6年服务10个省市实践基地,累计义务培训4万余人次,成绩斐然。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10年累计5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支教,4300多位寒门学子从中受益。
贴近专业,把“学生成长”扛在肩上
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自然应该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服务。今年安徽师范大学在大力推进社会实践与时政教育、国情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相结合,并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公益素养培育,把实现学生的梦想与成长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取得实效。物电学院在总结今年社会实践特点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坚持专业性,紧扣学科特色。全院39支实践团队85%为专业实践团队,活动内容均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开展。”它们全部活动都在与机器、讲台、泥土的亲密接触中巩固专业知识。法学院以“青年普法学校”为载体,大力开展“普法六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车间”“进工地”活动,在实践中践行着法治中国、法治梦想。
实践过程就是成长与收获的过程。“真正去支教了才知道教和学的关系,不是你专业好就一定能教的好,想要上好一堂课真的不容易,这次实践我改进了很多教学方法。”音乐学院艺术支教队员总结说。“第一次在露天集体播放和观看电影,第一次集体为同学庆祝生日,第一次在倾盆大雨中绘制墙绘……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让实践队员感受到了支教活动过程中的幸福和欢乐。”美术学院社区美术学校实践团队收获了友情、收获了成长。
贴近时代,把“中国梦想”托在手上
一枝一叶总关情。500多支实践团队,主题不同、内容不同、地点不同,但都怀揣着一颗青春建功“中国梦”的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激励着一颗颗年轻的心。在这个火热的暑期,“师大学子中有人寻访历史的足迹,有人调研农村的现状,有人在关爱农民工子女……,但归结在一起,就是责任、担当让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校团委的一位老师如是说。
文学院“井冈情o中国梦”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参观革命博物馆、红四军军部旧址后感概道“来到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深感幸运,……在这里让我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分量,共产党人的伟大。”作为国家级重点团队,政治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讲团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宣讲:走进社区,阐述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价值观内涵;走进中小学,将理论生动化、形象化,核心价值观变身身边小故事;走进乡镇,美好乡村建设中无不镌刻核心价值观的印记。宣讲团每到一处,就点亮一处中国梦想。
校党委书记顾家山一直勉励实践队员:要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乡村街道能够“吃得了苦待下去、沉得下心干上来”。乘着美好的时代,带着领导师长的期望,我校学子正在呼吸泥土的气息,倾听群众的声音,将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之中,承担起服务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