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桑武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桑武想当兵,可没想过当一名消防兵。桑武说,男人应该有血性。可是,每当面对危险,第一个冲上去的他却考虑的最多、最细致。
在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桑武获得了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身为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消防大队政治教导员,桑武参加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也在2010年“7·16”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的事故现场出生入死。根据统计,身处和平年代的桑武曾参与指挥灭火救援达3000余次,解救遇险被困群众超千人,而他本人也曾在执行任务时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两个月新兵闯火场 危险之中显威风
1977年3月,桑武出生在内蒙古赤峰的一个小镇。在桑武心中,参军入伍一直是自己的最大心愿。他觉得,部队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部队能够为自己指引发展的方向,如果不当兵自己会后悔一辈子”。
1996年高中毕业时,桑武等来了入伍的机会。当时恰逢辽宁省消防总队去桑武的家乡招兵,对消防一窍不通的桑武也没多想就直接报名参了军。就这样,他一下从教室走进了营房。
可是他没想到,入伍后所见到的军队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浪漫。
桑武告诉记者:“在部队,我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训练。包括水带连接这样的基本训练科目每天都要练上许多遍,可以说是又枯燥又累。但选择了当兵,我就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所以当时也没有任何后悔的感觉。”
经过半年的新兵连培训,桑武被派到了基层中队,仅仅两个月后,他就有机会进入火场直接参与灭火任务。桑武回忆,当时失火的是一艘船。作为新兵,本该进行灭火辅助工作的桑武,因为技术扎实,被班长带上了船。桑武说:“当时我按照班长的话摸着消防水带上了船,可下来的时候却被烟呛得差点没出来。”
回忆起当时的感觉,桑武说在船上的时候自己其实“非常害怕,但是回来之后和战友在一起唠嗑说起来,其实觉得自己还挺威风的”。
2010年7月16日,桑武在参与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的消防及救援工作中,以右手手背几乎完全烧伤为代价关闭了储罐阀门。图为桑武两手的手背对比,可以看出明显不同。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摄
带队指挥 用大半年走出“死亡阴影”
桑武说,火场的危险来自于对情况的未知,经常在不经意间就可能造成人员伤害。2003年的一次经历,至今还给桑武留下了痛苦的回忆。
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桑武接警后带队赶往一个位于百姓家中的失火现场。刚刚赶到桑武就发现,大火已经烧成了一面“火墙”。作为带队指挥员,桑武和队员一起架起水带后站在队伍的第一个,准备进入火场灭火。可是,就在水从水带中喷出的前几秒,现场就发生爆炸了。当时,桑武的队伍中共有十名队员,除了桑武幸运地没有被炸伤以外,其余九名队员全部不同程度的受了伤,甚至其中还有人因此导致了残疾。
事后桑武了解到,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百姓家中使用的一个过期的液化气罐发生了爆炸,而爆炸后的罐体已经被炸成了碎片。这也是桑武第一次距离死神如此之近。
桑武说:“虽然已经过去十来年了,但是我现在想想这件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在经历这个爆炸之后,我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让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压力平静下来。”
2013年,桑武调任了他所在消防大队的政治教导员,负责战士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队伍管理。可是,每当遇到危险情况,桑武依然会第一个冲在危险现场。
2014年,大连曾有一座100多米的高层建筑失火。为了灭火,桑武第一次登上了大队刚买来的“波浪涛101米举高车”。这也是亚洲能够达到云梯升起高度最高的消防车。当时,那辆消防车上只有桑武和一名驾驶员。由于现场还起了风,桑武不得不站在百米高空承受云梯左右近两米的摇晃给自己带来的恐惧。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桑武站在上面战斗了近三个小时。
桑武说,其实自己当时也非常害怕,但是当面对危险的时候自己就会直接冲上去,他并不会考虑那么多。
荣誉带来的是动力也是压力
其实,这么多年来桑武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特别是2013年,桑武获得了由央视颁发的全国“最美消防员”称号。当时,他还是从儿子的手中接过了奖杯。
在桑武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他说荣誉给自己带来的是动力,也是压力。桑武觉得,作为一名消防员,他心中的五四精神就是要把工作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好。
回顾桑武的经历,他曾经参与过“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2010年7月16日,桑武还作为指挥员参与了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的消防及救援工作。就是在那场战斗中,桑武在距离火海十几米的地方坚守8小时,以右手手背几乎完全烧伤为代价成功关闭了储罐阀门,为扑救大火起到关键性作用。
桑武说:“在自己的岗位上,我要有担当、有血性,在需要我的时候我要敢于站出来、甘于奉献、甘于牺牲。虽然危险过后我们也会害怕、也会有牢骚,但是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冲上去了,这就是五四精神。”
他还说,其实自己只是全国十几万消防员中很普通的一员,还有许多战友和自己一样经历了很多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获得这样的荣誉,我很感谢组织的培养,再回到岗位之后,我会想今后应该怎样更好地工作,对得起军人这个称呼。”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