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对生活 十年爱心传承
---残疾青年的十年公益路
"当义工,找梦秋。"这是在爱心义工之家流行的一句佳话。周梦秋,一位残疾青年,从2004年开始加入公益队伍,之后便深深爱上了公益事业,用自身绵薄之力为社会输送着正能量。
他出生时因左脑损伤导致四肢不协调,言语有障碍,经鉴定为二级重度残疾。十八岁时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生活来源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如今因重病进行手术花费近五万元,使得生活更加窘迫。坚强的他没有艰难生活向命运低头,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微笑面对,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走上一条传递正能量的人生之路。
苦心人 天不负
"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激励着周梦秋,他很清楚改变人生,只有刻苦学习,但言语的障碍和行动不便注定了他充满艰辛的求学梦想。
上学时,总不能很好的发音,有时说话别人基本听不懂,简单的几个字对他而言:比别人多下几倍的功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模糊不清的发音常引来哄堂大笑,他却没有屈服,利用玩耍的时间,抱着语文书一遍遍练习……
"有志者,事竟成。"凭着艰苦努力,他顺利完成了中小学生涯,带着梦想参加了成考,以全内蒙榜首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期间,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标兵"称号,毕业后,参加了市残联"专职委员"的应聘,顺利通过被派遣到海东路社区,负责残疾人工作。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义工,服务社会。
做义工 献爱心
在常人眼里,作为残疾人工作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已经不错了,闲事就更没精力去做。但他并不这么想,乐于助人的品质让周梦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选择了为社会服务之路。他于2004年加入了公益队伍,十年来参加了近千次公益活动。
周梦秋从2008年接触义工,在那年认识了从死神逃出的聂建芳,一位单身母亲在等公交时,被失控的汽车闯倒,左盆骨粉碎性骨折,盆腔严重受损,为保生命将左盆及左腿切除,就这样她永远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于是,他便从那时对聂建芳帮扶,六年里他把聂建芳当做亲姐姐,聂建芳刚出事在医院时,他就开始端水、换药,有时医生说:"有这样弟弟真好!"聂建芳笑而不答。
六年里,不知道去了多少次聂建芳家,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有时间骑着自行车去看聂建芳。每次去家里时,他总是在忙,没洗锅碗就卷起袖子清洗;脏衣服多了,话不说就开洗衣机;不会做饭,偶尔给买两袋饺子…这些事对于周梦秋,一做就是六年,他也从来没有说过,而是用心做着。他有时想:义工是什么?经历了告诉他,义工,谁都可以付出,但背后是一种坚持,做义工简单,需要的是对义工那份执着。
爱生活 重情义
喜欢卡通的他,给自己起名为:"唐老鸭",在公益圈里,这个名字可为人人皆知,对这个青春阳光的大男孩印象深刻,怎么也难以让你想象"残疾"二字与他有关,然而他就是个残疾人,也是名义工。
他不爱说话,但一说话就像讲笑话,话语足以让你觉得温馨。在生活中,让你觉得比正常人还要健康,朴实的外表,乐观的精神……然而他永远低调做事,别人用一分钟,他会用三分钟,他做事很认真,谁有了困难,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很少为考虑自己。
"义工,何为义工?看了好多遍概念还记不住,而生活中谁都是义工,一句问候语,一次搭车便行…这些都是生活中简单的行为举止,凡事从易做起,易事从小做起,小事从生活做起。"这是他在"志愿者日"前夕写过的一段话。他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本应该得到社会关心、关爱的人,却放弃了一切为社会服务,为公益点上一盏蜡烛,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展示了志愿者高尚的精神。
东风路街道党工委领导曾这样评价:身残志坚,默默奉献,努力做一名"草原的活雷锋"。他却说:"只愿做义工里的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