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共青团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拉近与青年的距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新媒体为拉近群团组织与群众距离搭建起“快车道”和“高架桥”,青年大量聚集网络的现状更是为共青团打通联系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便捷渠道。今年4月,在团中央的大力推动下,“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应运而生,成为运用网络新媒体拉近共青团与青年距离的重要平台抓手,成为共青团紧跟时代步伐、把握青年脉搏,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具体有形的探索和实践。
短短几个月,“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以其开放、平等、便捷等特点吸引了青年群体广泛关注和主动参与,团省委通过“青年之声(山东)”平台收集网友留言4678条,总访问量达145.6万。大量青年在平台上聚集,体现了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期待。实践证明,做好“青年之声”,有助于拉近团组织与青年的距离,是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青年的有效举措,长期坚持一定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团青关系疏远的困局。
同时,我们要看到随着“青年之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青年对平台给予的关注度和寄予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也要看到青年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满足青少年各方面需求对各级团组织提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能否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帮助青年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成为决定平台生命力、决定团青关系走向的重中之重。团组织只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挖掘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青年之声”才能真正成为密切共青团与青年关系的畅通渠道,成为共青团开门建团、问需青年、转变作风的有效突破,成为更加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与青年联系的生动实践,才能使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青年之声”持续发展难在走完最后一公里,重在把真心实意的服务送到青年手中。
“青年之声”服务青年要从细微着手。前不久,一位来自潍坊的青年希望参军入伍未能如愿,通过平台寻求帮助。潍坊团市委多方了解,发现该名青年有过违法犯罪记录,确实不符合入伍条件。于是,团市委工作人员来到这名青年家中,一方面向他解释政策、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联系到当地一所职业院校读书。事后,这名青年对团组织非常感激,也成为了青年之声的“铁粉”。其实,正是这样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小事汇聚成青年的安危冷暖,诠释出青年群众工作的本质。“青年之声(山东)”平台上线短短一个多月以来,已收集网友有效问题903条,答复879条,答复率占97.3%。“群众利益无小事”,团组织要以更大的责任心面对每一位青年,每一个问题,容不得丝毫懈怠。
“青年之声”服务青年要从实效出发。青年关注不关注、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是检验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平台在开发运行过程中,我们力求便于青年参与,整合全省共青团微博微信矩阵搭建“青年之声(山东)”平台入口,差异化开发建设PC端和移动端的多功能平台,让青年随时随处想得起、找得到;我们力求满足青年不同需求,设置婚恋交友、创业就业、社会文化、公益志愿、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联盟,坚持“众筹”理念和“跨界”思维,进一步整合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各方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我们力求提升服务有效性和覆盖面,定期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对普遍性问题和需求进行归类发布,进一步把握青年群体利益诉求,为更多的需要帮助的青年提供有效服务。
“青年之声”服务青年要从长远着眼。“青年之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以服务为导向的工作制度机制保障其持续健康运转和发展。鉴于此,山东共青团着手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倡导以服务为导向的工作理念,对答复疑问、落实建议的时限和质量进行细化规定。同步建立协调运行机制,涵盖团的各级机关、各行业团工委、部分专业青年社会组织以及有关党政部门、专业机构,更大力度整合服务力量和资源。探索建立反馈评价机制,定期对平台运行情况进行测评考核,引入青年群众外部评价机制,让得到问题答复的青年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进行满意度评价,作为衡量工作质量、评价工作效果的首要指标。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青年之声”为共青团破解团青关系困境提供了有利契机,而抓住这一契机,要靠持之以恒扎实有效的服务。只要拿出开工没有回头箭、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虚功实做、难事长做,“青年之声”必将为共青团事业发展创造新的更大优势。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