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跨越世纪的“碑林长征”

发稿时间:2016-07-22 11:10:47 来源: 宁夏日报 中国青年网

在四川省巴中市,张崇鱼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长廊内讲述红军故事。

  张崇鱼在四川省巴中市家中翻阅记录着两千多个红军家属联系方式的电话簿。 均新华社发

  在四川省巴中市,一位八旬老人至今还遍访全国,搜寻红军将士的遗存。20多年来,从满头青丝到白发染鬓,他走遍中国大地,累计行程70多万公里,搜集了13多万名红军及烈士的资料。此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支持下,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这位老人名叫张崇鱼,在巴中市被称为“张老”。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张老”的事迹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颂。

  风雨中的传承

  7月中旬的一天,巴中市巴州区城南的南龛山山顶,风雨交加。一群来自河海大学和西华师范大学的学生围在一座丈余高的标志碑前,碑上刻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几个大字。满头白发的张崇鱼手握雨伞,耐心地给大学生讲述着那些历历在目的红军故事。

  位于川陕交界地带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向西战略转移,于12月挺进四川。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4个师的1.5万人发展到5个军的8万人之众,建立了4.2万平方公里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一直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巴中是块红色的土地,这里的红军战士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段历史。”张崇鱼说,20多年来,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找到了13.8万名老红军的资料、1.2万件纪念物品和2万张照片。

  在这里,268块花岗石碑上镌刻着13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名字。苍松翠柏间,这片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记录着金戈铁马的历史。纪念馆里的山坡下,600多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

  河海大学2015级学生张郁菲说,在南龛山的掩映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廊、标志碑等无不诉说着“张老”二十多年如一日,为老红军树碑立传背后的故事。

  “随意走近一块碑,‘张老’就能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回忆,作为青年学子,我深感手上紧握红色精神的接力棒,有责任与义务传承发扬红色精神,更好地实现我的‘中国梦’”。张郁菲说。

  跨越二十年的“长征”

  张崇鱼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一本翻得发黄的电话簿,里面的每个字都是他“一笔一画”写上的,没有半点潦草,那是2000多个红军亲属的联系方式。为了找到川陕红军的资料,23年来,他走遍了全国所有省份,累计行程超过70万公里。

  “有4位老红军对我影响很大,他们有的肋骨断裂,有的身上枪眼密布,在1992年红军入川60周年的时候,我就在想,要用什么方式来缅怀他们。”张崇鱼说。

  1993年,张崇鱼提出要为巴中的红军建立丰碑。但老红军从哪里找?这是摆在他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张崇鱼说,他自费800元,向全国发出3000多封信函,寻找老红军的线索。此后,他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在北京,他住的是5元一晚的地下室,吃的是烤红薯,每天早上5点起床外出,直到晚上9点后才回住处。

  舟车劳顿不算苦,对张崇鱼来说,更难的是取得信任。在沈阳、昆明、太原等多个地方,他不停地吃“闭门羹”。“有一次,我带着介绍信和一些资料去寻找老红军,结果被一些人当成骗子,报案把我所有的东西没收了。”张崇鱼说,当时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侮辱,但是想想自己做这个事的初衷,也就强忍了下来,打掉牙齿往肚里吞。

  张崇鱼在无数次碰壁后也积累了经验。他在出发前,在介绍信上盖上5个单位的公章,并附上电话号码,方便红军家属及相关单位核实查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崇鱼逐渐打开了局面,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支持。

  1995年,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破土动工,同时红军史料的搜集工作仍在进行。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他手抄了三天,记录下1000多名红军将士资料。在湖南省民政厅,他花了5天时间抄写了2.83多万名烈士的名录。

  “把这些烈士的名字刻在碑林之上,就是要让世人永远记住他们。”张崇鱼说。

  传承“红色基因”事业仍未竟

  在收集红军资料过程中,张崇鱼历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也尝遍了酸甜苦辣。他说,尽管受了很多委屈,但是广大红军后代、社会各界对他的支持和肯定成为了他“碑林长征”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我虽然不是红军的后代,但我是红军精神的传承人。”

  2010年,张崇鱼从纪念馆馆长位置退下,成为终身名誉馆长。他说时间紧迫,还有更多红军先烈的下落需要找寻。在巴中的乡野田间,人们经常能发现张崇鱼的身影。

  “我们过去忽略了返乡红军、西路红军和流落红军‘三红’人员。”张崇鱼说,从2015年起,他又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除了在巴中本地走访以外,张崇鱼还遍访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收集了1.5万名“三红”人员的资料。

  在张崇鱼看来,如何发扬好、利用好、传承好红色精神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不能少了实物的传承。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长周宓告诉记者,“张老”几十年如一日为老红军及烈士收集资料,记录历史,传承红军精神,也为他自己在巴山儿女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从外地入驻巴中市的一家企业党委书记贺增礼告诉记者,巴中的企业界没有人不知道“张老”。“他对革命先烈的情怀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也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发扬红军精神,不胜不休。”

  周宓说,尽管“张老”年已八旬,但他仍然在收集老红军的资料,仍然在他的“长征”路上。

  “我今年80岁了,也没有哪个人给我布置任务,我觉得这个事业还没有做完。”张崇鱼说。

  (据新华社成都7月21日新媒体专电)

责任编辑:周旭红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