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乌江边的红色记忆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发稿时间:2016-08-25 16:50:00 来源: 贵州日报 中国青年网

 

红军长征从新口渡口过乌江住的这座寺庙如今依然完整。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是最完美的神话,是史无前例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迄今,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已八十年,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每到一处还把没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财产分给贫苦大众,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谋求解放和自由,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长征中的军民鱼水情,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红军长征在贵州,每到一地,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能够打败前堵后追、数倍于己之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期视点报道,生动地讲述了贵州境内乌江两岸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照顾、掩护红军伤员的感人故事。一首乌江版《十送红军》的质朴歌谣,见证了说不尽的军民鱼水之情……

  读完新闻前辈刘庆田老师的佳作《笔尖上的长征风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长征精神始终是我生命中流淌的梦,长征的壮丽与辉煌,早已化作不朽的图腾,伴随着我的人生。记得1996年10月,还在贵州省军区某部队服役的我,参加了军区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组织某部队进行的徒步重走长征路千里野营大拉练训练。我作为军区某部队指挥员,训练期间和干部战士目睹了赤水河的波澜,领略了娄山关前的残阳,感受到遵义城的伟大。长征精神是英雄情结的延续,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永远激励着我,勇往直前。

  关岭自治县发改局 姚启超

  80年前油印的《红星》报,至今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因为她记录的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当年的报纸,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史料。83岁的刘庆田同志满怀深情地珍藏、研究《红星》报等长征史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有感而发写出5000多字的《笔尖上的长征风云》,再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帮助解救工农群众的故事,以及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红星》报蕴含着不怕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长征精神,必将鼓舞全省各族群众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夺取新胜利。

  贵州日报总编室 袁海涛

  读罢视点《笔尖上的长征风云》,再度回首遵义革命史,总觉今天来之不易。特别是遵义会议及时胜利召开,当机立断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扭转乾坤,让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摆脱困境,绝处逢生。后来朱总司令为此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真是血染的风采,光辉的未来。缅怀先辈,不忘历史,让我们今天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且行且珍惜。

  修文县人社局 金华

  拜读贵州资深新闻前辈刘庆田老师《笔尖上的长征风云》后,不仅为刘老师的敬业精神点赞,并为其精湛的文采折服。特别是文中回顾《红星》报翔实、权威地记载了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址、经过和二次遵义战役胜利的社论,让我们看到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的风雷激荡和遵义会议绽放的光辉。刘老师的这篇力作,也不失为献给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一件珍品。

  贵州建工集团八公司 蒋纯义

 

感谢读者朋友参与。 陈廷文手捧父亲陈海阳遗照神情凝重。

 

游朝佑说他当年给红军带路时就是走的这里。

 

抚摸着红军遗址纪念碑,96岁的游朝佑老人心潮起伏。

  血染的风采 光辉的未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乌江——贵州高原上的最大河流,挟带着狂野,挟带着传奇,一路奔涌而来。82年前的1934年10月,这条高原河流以奔腾不息之势,书写了当年红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180多名红军勇渡乌江进入凤冈县天桥镇的悲壮一页。连绵的大山如巨册般记载了那段难忘的。一个个舍命救红军的故事,一曲曲催人泪下的红军歌谣,在乌江边代代传诵。

  1934年1月4日,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军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到达我省瓮安县猴场。5日,从瓮安出发经余庆县龙溪镇进入石阡县河坝场,一路向甘溪进发。7日,红六军团三个团西征刚抵达甘溪,就遭到湘、黔、桂军的围攻,被冲散的红军部队各自在石阡、思南、施秉等地活动。10月17日,在石阡县境内打游击的第18师第52团遭遇强敌又一次失利。180多名红军为躲过敌军的追击,于17日、18日分三路从平头溪渡口、新口渡口、河闪渡渡口横渡乌江,进入与石阡县本庄镇隔河相望的凤冈县天桥镇。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这些红军在天桥镇住了8天,休整后于10月24日又过江寻找主力部队。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今年6月5日省市党史专家在凤冈县天桥镇考察时,贵州省红色旅游首席专家、长征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先荣感动地说:“凤冈的红色文化表现丰富,在红军长征途经凤冈的过程中,淳朴、善良的凤冈人民在‘白色恐怖’之下,冒着生命危险热心帮助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

  陈海阳:冒险为过江红军送粮

  “我父亲陈海阳当年冒着危险悄悄救红军的这段历史,我们要一辈一辈传下去。”75岁的陈廷文老人谈起父亲生前“救红”的往事满是激动。

  陈海阳当年是天桥漆坪乡乡长,老家在乌江边新渡口旁的旧寨。1934年10月17日,红军与敌人在乌江对面石阡县大硝洞交战,枪声清晰地传到旧寨,至今住在旧寨的90岁老人陈廷仕还依稀记得:“那天,大硝洞枪声响起,大家都说红军来了,专杀小孩奸妇女,我们忙与大人一起裹起铺盖逃到坡上的岩腔(山洞)里躲藏起来。第二天,寨上来人说红军是好人,我们才下山回家。”

  当年给陈海阳当乡丁的游朝佑回忆:“17日傍晚,乡丁队队长丁刚急匆匆跑进屋来,与乡长陈海阳耳语一阵后出门,不久带着几位身穿浅灰色军装、头戴五角星军帽的红军到家中。乡长陈海阳起身相迎,与几位红军交谈一会后,便吩咐我与吕瑞清、王树清,将离他家200米处的一座寺庙打扫干净,备上灯火、稻草,给过江红军住。”游朝佑今年96岁,他清楚地记得,有30多名红军来到庙子住下,由于庙小兵多容纳不下,又将部分红军安排在另一座木房内。乡长陈海阳还到庙里看望红军,安排家里人背粮食给红军生火煮饭。这支过江红军就是17日在乌江对面大硝洞被敌军打散的部分红军。

  当晚刚安顿好这批红军,陈海阳又获知漆坪来了18名过江红军,于是转身带上乡丁立即赶到漆坪。见过红军后,他马上吩咐乡丁们把街背后的碉楼打扫干净、铺上稻草给红军住。没过多久,又有约20多名过江红军打着火把陆续来到漆坪街上,因街上只9户人家容纳不下,这些红军就在街两边的屋檐下躺了一整晚。

  有关乡长陈海阳救红军的往事,游朝佑告诉笔者:“当时凤冈国民政府对剿灭红军要求很严。1934年4月的一天,县长派史肇周到天桥召开全区大会,严令每家必须参会,不去的杀头。他在会上要求,乌江沿岸不准放一个红军到凤冈境内,每家备好火药枪、杆子刀,没有刀枪的,把竹子削尖了用桐油煎泡后作武器杀红军。但是,陈乡长不但不杀红军还悄悄救红军,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给红军提供住处和粮食,陈乡长真有胆识,是好人,了不得!”说完伸出大拇指。

  游朝佑:深情救助受伤红军

  今年96岁的游朝佑老人思维清晰,精神不错,他是凤冈唯一见过红军的健在者。谈起82年前的往事,他显得异常凝重和激动,讲述中老人不断地重复一句话:“红军是好人,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1934年10月19日,游朝佑与同村的陈安平在老家后面干活时,见约20多名身着军装、扛着枪的红军迎面走来。一名红军喊话:“喂,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这边的路你熟悉,可不可以给我们带路啊?”游朝佑见红军和善可亲便答应给他们带路。他将红军带到漆湾子时,突然发现前面水坡上有30多名同样穿军装带着枪的人,红军立即作应战准备,身边的一名红军将他摁在地上。正欲交战时,双方一阵大声对话后,方知都是过江来的红军,彼此放下警戒。两支红军部队汇合后,临别时带头的一位红军为了感谢游朝佑,从包里掏出一块银圆给他,他执意不收。红军又从包里拿出一个粑粑递给他,“当时我确实饿了,就接过粑粑吃了,我现在都还默得起那个味道。”

  送走红军第二天,游朝佑在老家后面砍柴时发现路边坐着一名红军。这名红军没有配枪,右脚肿得很大,裤脚已破烂,杵着一根竹子拐棍。游朝佑见状便放下柴草与受伤红军交谈几句后,便扶着红军一拐一瘸来到路边一个山洞里。为了不让人们发现受伤红军走漏消息,游朝佑用树枝将洞口遮住后才放心离去。当晚9点人们入睡后,游朝佑趁着朦胧月光来到山洞将受伤红军扶到家中,妻子王之富备上了一桌饭菜。饭后,游朝佑采来中药散血草,捣碎后敷在红军红肿的右腿用布包扎好。夫妇俩不敢留受伤红军在家过夜,于当晚又将其转移到离家500米处大坡洞内,铺上稻草扶受伤红军躺下,再用几块破布将红军受伤的右腿盖上后才回到家中。

  那以后,游朝佑每天两次以做活作掩护给受伤红军送饭换药。他说:“每次送饭去我都会与受伤红军在洞中聊一会,他是外地口音,叫陈建还是叫陈飞也记不清了。”大约6天过后,这位陈姓红军伤势恢复提出要去寻找部队,游朝佑给他备上拐棍和3个苞谷粑,将他送到10里外的余庆县水田坝。分手时,受伤红军对游朝佑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义举连连谢恩。“分手时我俩都很伤心,他用钢笔写了一张纸条给我,内容大概是以后红军要来找我、来感谢我之类话。纸是一张巴掌大的方格毛纸,字是横着写的。”

  送走红军三天后,游朝佑去坡上干活,休息时他掏出纸条端看好一会,担心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当晚就把纸条给烧了。“今天想起才后悔哟,当时如果大胆点把纸条藏好多好呵!”谈及此事,游老叹息不已……

  游朝佑老人讲完他与红军的往事后,一直处于激动中,顾不上休息,执意要带我们去看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住过的山洞,每到一处都详细讲解当年的过程,生怕漏掉一个细节。老人建议:“现在天桥境内,当年红军住过的寺庙、山洞都没被破坏,我们能不能在各处立个纪念碑,让后世知道80多年前红军到天桥的历史。”

  邓顺和:摆渡送红军过江

  1934年10月17日上午,红军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第18师第52团在石阡县本庄镇大硝洞失利后,其中一支被冲散的红军顺着山路来到乌江边河闪渡渡口,将渡口守敌打退。

  起初,在河闪渡渡口摆渡的老船工邓顺和见到红军很是害怕,正欲躲藏却被一名红军叫住。红军的和善消除了邓顺和的疑虑:眼前的红军,根本不是国民政府宣传的“吃人”的队伍啊!

  这支失散红军经过大硝洞和河闪渡渡口两战之后,只剩下20多名红军已是疲惫不堪,准备在渡口休息一夜后再走。邓顺和劝说红军赶快过江到凤冈县天桥境内隐藏起来才安全,不然守渡口的敌军定会杀回来夺取渡口。邓顺和说罢开来木船,将20多名幸存红军摆渡过乌江送达天桥镇,然后又经麻湾、瓮腰溪、凉风坳,于当天下午把20多名红军安顿在天桥镇老街对面的一座荒弃的庙子里,同时还将一位受伤红军留在家中悄悄医治,治好后又悄悄将红军送过江。喜欢唱“乌江船工号”的邓顺和,将这件事写进他的船工号里,整天伴着乌江的浪声、划浪的桨橹声放声高唱,表达他对红军的无限思念:

  红军长征过乌江,有一红军受了伤。

  两腿伤重路难行,老乡送我上前方。

  我的亲人归部队,盼望早日得解放。

  感谢老乡来相送,红军永远不能忘。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乌江版《十送红军》,救红军送红军的鱼水深情如乌江之水,已渗透在江两岸质朴的人们的血液里。至今他们还在传唱,用一代又一代恪守不变的传承,铭记着这个永远的红色故事。

  红军在天桥驻扎下来后,由于部队纪律严明深得当地百姓欢迎。家住团山堡的金治安主动将房子让给红军住。年愈八旬的潘千里回忆说:“我爹生前经常给我们讲,那天(10月17日)几十个红军在江那边打仗后坐船过江来天桥,有些住在庙里,有些住在离我家不远的金治安家。红军来我家买米要给钱,借东西要归还,说话也客气,从不在街上抢劫。”这支红军在天桥住下不久,先后与平头溪渡口、新口渡口过江的红军会合,7天后全都从河闪渡渡口过江去寻找部队。

  红军走后不久,黔军来到天桥清算“亲红”的百姓。得知金治安让房子给红军住,黔军以私通“共匪”为由一把火将他家的房子烧掉,还将他全家从世居的团山堡赶到偏僻的梓柏沟居住。

  龚氏兄弟:舍命保护受伤红军脱险

  1934年10月17日,约有40名红军渡过乌江平头溪渡口,沿着塘丝沟、红沙岭、梨树坳来到天桥镇境内的大塘坳,不幸遭遇黔军和当地团练的伏击,最后只有10多名红军冲出包围,扶着4名受伤红军一路疾奔到芭蕉塘后才避开敌军追击。

  第二天,为了能找到一个既安全又能给伤员治病的地方,10多名红军不得已离开芭蕉塘,一路打听、寻找。正在红军苦寻老乡时,正遇到回家途中的龚永乾、龚永俊、龚华清三兄弟。龚氏兄弟见10多名红军又饿又伤,怕人告秘不敢将红军带回家,于是将红军带到偏僻的四顶山大庙,央求主持佘大公收下。佘大公见4个受伤红军顿生怜悯,安排住下后主动恳求红军把4名受伤红军留下来,由他想法治疗养伤。红军听了他的建议把伤员留下来,还留下几块银圆给佘大公,然后含泪告别救命恩人和受伤战友,去追赶部队。

  10月19日,佘大公送走红军后即吩咐弟子李书银去大坡屋基,请来当地名医陈海大爷上山给红军治伤。据91岁的田井明(刚去世)回忆:“那几天,我们经常去四顶大庙附近放牛,看见医生陈海大爷去庙里给红军换药,治伤红军很喜欢我们几个放牛娃,给我们做木头红缨枪,摆龙门阵,全是外地口音。”

  刚把受伤红军隐藏起来,黔军熊加良便率部队一路追来。得知龚氏兄弟见过红军,他们将三兄弟绳索加身严刑拷打,问把红军藏在哪里了。三兄弟一口咬定“不知道”,无计可施的黔军将龚永乾、龚永俊杀害,并残忍地割下首级以震慑当地百姓。黔军走后,当时只有14岁的三弟龚华清含泪挑上两位胞兄的头,一路嚎啕回到家中,将两位兄长的头合葬在一起。龚华清结婚成家后,特意请来先生将两位兄长为救红军而遇难的事记在《家谱》中:“长兄龚永乾、二兄龚永俊被国军以私通共匪,斩首杀害。”

  由于龚氏兄弟舍命救红军,4名受伤红军始终未被发现。几天后,4名受伤红军在陈海大爷的精心调理和照顾下,伤势和精力得到快速恢复,便提出去追赶部队。好心的陈海大爷担心4名红军被当地保长发现,就找来四套百姓衣服让红军穿上,还教红军一些常用方言,以备遇到保长和乡丁时不露破绽。细心的陈海大爷为了确保4名红军安全出境,特意在街上买来四捆灯草,让4名伤愈的红军背上装成卖灯草的生意人,末了还是不放心,又亲自送4名红军到河闪渡渡口,看着红军安全渡过乌江后才回到家中……

  乌江不息,红色不朽。

  80多年前的硝烟已远去,但是红六军团长征西征进凤冈的故事,仍在乌江边流传不衰。今年6月28日,20多名长征学专家,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凤冈红色文化研讨会”会上,都为这次迟到的发现深表感叹和震惊,都为人们救红军护红军的淳美人性深表敬意。同时,凤冈县委政府将平头溪渡口、新口渡口、河闪渡渡口等五处列入红军战斗遗址加以保护。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了,乌江边上的“救红”故事与瑞金、湘江、遵义、延安等红色胜地一样彪炳千秋,共昭日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更要珍爱生活,不忘先辈,继续传承,齐步踏上“中国梦”的新长征。(作者:胡启涌)

责任编辑:张思怡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