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

发稿时间:2013-10-28 17: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有的人在生活的大潮中追逐个人的利益,总觉得社会给予自己的太少,因感觉不到满足的快乐而迷惑;有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奉献的路径,哪怕一点微弱的光芒,也要象蜡烛一样照亮他人。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人感动,让人深思!正是这些十分平常的人和事,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无边的大爱。

  刘正琛,就是一个怀着无边大爱的平常人。

  ----题记

  刘正琛,1978年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大众奥运火炬手,白血病患者,2002年1月创办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建起中国第一个民间骨髓库,倡导完成了“阳光100”、“阳光1000”骨髓捐赠活动,启动了“阳光10000”,发动全社会为白血病患者提供骨髓配型,并已为4名患者成功完成骨髓移植。当选首届“北京十大志愿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大学生》杂志年度人物等。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誉为“光华的骄傲、北大的骄傲”。 

  “一瞬间,我的生命、事业、生活,全部天旋地转,失去了方向”

  刘正琛1995年考进北大,然后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硕博连读。那时的他风华正茂,踌躇满志,计划着北大毕业之后可以成为金融街新秀,畅游经济大海,领着高薪,前途一片美好。然而,命运在这时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2001年12月4日,还在北大读研二的刘正琛发现眼睛中心有一个斑点,后来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医生说,“这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最多只能存活5年。”唯一的亲弟弟为他做了骨髓配型,但检测结果却离治疗要求差得很多,1/4 快速治愈的可能性也彻底消失了。

  治疗白血病最佳方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要做这个手术就必须找到和病人HLA(人体白细胞抗原)完全匹配的骨髓捐献者。当时全国血液病患者约400万,但国内还没有建成一个成形的骨髓库,刘正琛和家人多方求医,可无论是中华骨髓库还是台湾慈济骨髓库都没能让他找到合适的 配型。好在他患上的是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这种类型的白血病目前还有药物可以治疗,这也为他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新的配型。

  躺在病床上的刘正琛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将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时候,他感到了茫然和无助。多方寻找匹配骨髓的经历使他看到 中国红十字会的骨髓库数据只有不到两万个样本,而同期开始的台湾有23万人的骨髓库,美国有460万人的骨髓库,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他深深震撼。住院一个多月时,他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创办一个民间骨髓库,并且决定将骨髓库命名为“阳光骨髓库”。因为“阳光”代表着生命和希望,也包含着给身患绝症的病人以鼓励。

  创办民间骨髓库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刘正琛父母的支持,父亲捐出5万元,用来作为前一百个骨髓捐赠者的检测经费。刘正琛希望积少成多、从小到大,先动员100人 加入骨髓库,再扩大到1000人,再到10000人,一步步扩大骨髓库样本数据。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北大同学们积极响应,于是,在刘正琛生病后的第一个生日那天,他完成了“阳光100计划”--为100名志愿捐赠者检测HLA,并向社会免费公开检测数据。

  这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仿佛是上帝为刘正琛开启的另一扇大门,在完成阳光100计划一个星期以后,他也病情稳定顺利出院,从此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方向。

  慈善之路漫漫

  2006年6月,刘正琛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一些朋友对他说:“赶紧找份工作,回到正常人的生活吧。”可经历了白血病的痛苦之后,刘正琛已经将帮助白血病患者寻找匹配骨髓当成了自己的使命,“阳光计划”凝结了他的心血,饱含着他对生命不灭的希望。于是他立定心志,要将公益慈善当成自己此生的事业。

  然而,踏上慈善之路的种种困难却是他当初没有想到的。第一个困难便是合法身份问题。刘正琛创立民间骨髓库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大学团委的支持,2002年6月,北京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成立,成员全部为刘正琛的同学。但是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只是个学生社团,没有社会上的合法身份,不能刻单位公章,无法开银行账户,员工没有任何福利和保险,团队流失率高。那时刘正琛和志愿者们没有办公室,一切事物的处理只能在寝室凑合,没有资金,打不起电话,以至于与捐赠者、捐款者的长期联系都成问题。

责任编辑:刘 哲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