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发稿时间:2014-12-02 17: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2014年3月至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湖北、湖南、海南、陕西、四川和广西10个省份,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本研究报告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界定,是指近6年大学毕业后曾经有三个月以上未就业或目前正处于待业、失业、拟升学和暂不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课题组在2008年至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共发放调查问卷9200份,回收6829份,有效问卷为4363份。其中,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为902人,占20.7%;已就业大学毕业生为3461人,占79.3%。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和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要求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总体来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问题趋稳向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6.6%和77.8%,2012年与2011年略有下降,2013年为77.4%,2014年也超过了70%。《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与2012届(90.9%)和2011届(90.2%)相比,呈连续上升趋势。

  从调研结果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社会资源不足,个人能力较弱,交往能力较差,就业弱势累积越多的人就业越困难。

  从地域分布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自乡镇的为27.1%,农村的为25.7%,来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市区的仅为13.2%。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越难就业。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来自平均收入和低收入家庭的比例分别为19.1%和26.5%,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仅为11.6%。二是父母职业声望越低的越难就业。父亲为商业服务人员(29.5%)、农民(25.0%)、进城务工人员(24.8%)、产业工人(22.3%)的未就业比例较高;父亲为军人(10.9%)、企业管理人员(14.3%),以及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5.7%)和专业技术人员(18.4%)的则相对较低。三是祖辈、父辈等直系亲属中职务级别越低的越难就业。直系亲属中有职务为省(部)级及以上的未就业比例只占7.1%,厅(局)级的占14.3%,处级的占16.6%,科级的占16.6%,一般职员的增至22.4%。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较弱。对个人能力主观评价综合指标的调查显示,得分为29—35分的人中未就业比例只有14.8%,8—14分的占28.0%,1—7分的增至38.5%。对个人素质客观评价综合指标的调查显示,得分为23—30分的人中未就业比例只有12.3%,0—7分的增至27.1%。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对欠缺。对同学关系、舍友关系和师生关系在内的社交能力综合指标的调查显示,得分为13—15分的人中未就业的比例占18.4%,10—12分的占22.8%,7—9分的占32.9%,1—6分的则有33.3%。

责任编辑:马云飞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