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我们不做“一次性”的志愿者

发稿时间:2014-09-10 14:3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学生播放电影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0日电(通讯员章正)开学了,作为青年政治学院的研究生,李科一已经结束了第二次参加该校的志愿者队伍到云南昭通支教,此次支教除了支教的彝良县之外,还新增了另一个支教点——镇雄县。与此同时,支教队伍也随即壮大了,除了该校的硕士生和本科生,还有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北京十七中的教师。

  给孩子们提供“私人定制”的课程

  “去年刚到彝良县骑龙小学支教时,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一下收了160多名孩子。不过,我们也很‘发愁’,发现自己准备的课程并不完全适合孩子。”李科一坦诚地介绍道。

  其实,第一次前往,陷入“窘境”,并不是支教队员没有准备,而是现实情况还是让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措手不及。虽说孩子们学过乘法口诀表,可数字一颠倒,不少孩子就“傻眼”了,不知道如何算。

  于是,支教队到达当地目的地以后,及时与当地教育部门就带着志愿者们找到当地的老教师“支招”,得到明确的答案——有的学生基础较差,要补充文化课,也要补足素质课。

  “这次支教活动,我们做了较多准备,给孩子们开设了语文和数学课,我们还根据自己的特长,给孩子们额外开设了英语、音乐、体育和手工等素质课程。”来自中青院的本科生王雪婷表示。“我们这边还开设有书法、地理等课程,帮助孩子们写好汉字,认识世界。”在镇雄县支教的该校研究生邸俊杰说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刘庆杰表示,上述都是大城市孩子司空见惯的课程,我们觉得这些还不够,想办法为孩子提供更多“私人定制”的课程,并增加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度过一个难忘的暑假。

  其中,安全课程就是他们“独创”的课程,由于两所支教的学校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中国地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们发挥专业特长,给孩子们开设“安全课”,教孩子如何应对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灾害。同时,在组织学生们进行防灾撤离演练,仅在镇雄县支教点,就开展了两次灾害演习,孩子非常快就学会了,效果非常明显。

准备文艺汇演,给孩子们排练舞蹈

  志愿者并不是来“添麻烦”的

  “支教时间一长,我们都挺想念北方的馒头的。”女生邸隽杰带着不好不好意思的表情地说道。大部分去支教的志愿者,老家都是北方。由于条件有限,支教点的主食以米饭为主。 

  不过,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平时赶集的时候,买上几斤面粉,用煮饭的电饭锅试着烙饼。“烙饼可是技术活,有的时候掌握不好火候,容易弄焦了。”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生王青在一旁笑着说,“做饭、烙饼、削土豆,很多同学原来在家里都不会做,这是第一次经历。看似这是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是一次很好的人生体验呢。”

  当然,他们遇到的困难还不局限于此,王雪婷把支教的生活照上传到QQ空间时,却遭遇到个别朋友的质疑,认为他们是给当地“添麻烦”。面对这样的质疑,志愿者王波认为,这是很多人不了解志愿者活动引起的。相比较于坐而论道,不如甩开膀子做一些事情。

  事实上,他们并不“轻松”。在开学前,志愿者会把每个孩子家长的信息都仔细登记一遍,一旦孩子不能按时上学,志愿者就要与家长沟通,确保孩子安全。有时,放学后下大雨,志愿者就会从近到远安排孩子回家,有时一个来回就得四五个小时。

  针对有些质疑的声音,李科一表示,“我们在支教的前期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车旅费方面得到爱心企业家刘晖的赞助,生活费完全自理,并没有给当地添麻烦。虽然,我们能做的比较有限,但也想给孩子们多带来一些希望,哪怕有一个孩子因我们而改变,就是值得的。”

  决不做“一次性”的支教

  据悉,第二次支教活动已经结束了,所有支教队员都在思考接下来的支教工作应如何“固定”下来。在他看来,尽管活动只是由学生自己来策划,但支教活动应该长期坚持下来,只有坚持下来才有“滴水穿石”的效果。

  他们在支教时,每个老师都会按时备课,支教的志愿者在课堂上也采用互动的方式,培养孩子们兴趣。毕竟志愿者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次来的志愿者可能都不是同一个人。

  李科一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支教的志愿者编一个简单的讲义和手册,把教材稳定下来,让每次前来的志愿者都明白每个年级的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以此提高给孩子们上课的效果。同时,支教点要固定下来,做深、做透、做精。

  促使他有这个想法的不是别人,正是孩子们。支教的志愿者也会邀请当地的一些大学生,给山里的孩子们做一些讲座。而孩子们问得问题最多的就是:如何学好数学,如何才能考上大学,如何走出大山。

  “我感觉孩子们的求知欲实在是很强,这是我们来之前不曾想象到的,不过这也坚定了我们参加下一次支教的信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志愿者王波深有感触地表示,他也是昭通本地人。

  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认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前来支教的志愿者,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希望他们形成云南昭通支教的常态化。

  暑假支教结束之后,志愿者们与当地学校的老师依然保持着联系,一方面给当地老师提供力所能及的教学资料,另一方面也教当地的老师使用一些电子的资源。“只有提高老师的素质,学生才能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所要做的还有很多,不做‘一次性’的支教,这也是我们支教团队与其他志愿者不同的地方。”李科一谈到未来团队发展时表示。

  不过,有支教队员心里“盘算”着另外一个目标,很多留守儿童问题的背后,就是留守老人的问题。许多当地的老人晚年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管教孙子女的重任以及自身健康问题等。暑期支教期间,志愿者实地走访了近30个留守儿童家庭,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希望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为破解当地留守儿童难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责任编辑:李延兵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