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地青年共同学习。 (蓬莱边检站团委供图)
“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化联创联建将青年集聚到团旗下
蓬莱口岸共有国营、民营、个体等企业10余家,职工近2000人,其中团员青年520余人。这其中既有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毕业生,也有外来务工青年,绝大部分分布在生产一线。就群体而言,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散”。
长期以来,团组织工作在部队、国企、私企中的建设呈递减状态。在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中,由于没有专用活动场所,开展团组织活动的成本大、机会少,团员青年作用发挥不明显,引不起企业负责人的重视,团建工作长期低水平运转,导致这些地域上“散落”分布的年轻人的心也“散”了。
当地企业青年普遍有着这样的困惑:来工作有一段时间了,还没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我也想在业余时间和大家多聚聚,或是学习些新东西,但几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不如在家上上网。”
缺服务资源、缺创新举措、服务层次低、水平不足……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不能满足口岸青年的切实需求,导致团建工作无法有效覆盖辖区青年群体。
蓬莱边检站团委对口岸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发现虽然企业团组织工作中面临一定的困难,但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作用和期望还是比较高的。青年希望有一个组织能把他们凝聚起来,认同他们的团员身份,彰显他们的个体价值。
有了团员青年的理解和认同做基础,蓬莱边检站团委举一反三地借鉴“警地”党组织“班子一起建,党课一起上,难题一起解”的联创联建工作,将区域化党建的有益探索应用到团组织联建工作中,“点、线、面”全线出击,扩大团的覆盖面,推进口岸区域化团建。
由“点”出发,打造一个品牌活动阵地。在团蓬莱市委的指导下,边检站创建了占地100平方米的“蓬莱警地团组织联建基地”。以活力绿色为主色调的基地内设“警地青年课堂”、“志愿者服务站”、“青年书屋”、“五点半学校”和“青年休闲中心”五大功能场所,为团员青年学习成才、沟通交流、文化娱乐等需求提供了共享平台。
由“点”成“线”,联建基地依托五大活动场所,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以学习、研讨、警示、文艺、公益为主题的“五型团日”,探索出一条各类青年喜闻乐见的区域化团建“路线”。
连“线”成“面”。将团的区域化联建触角延伸到工作岗位、企业管理、企业经济发展,在实践中显示出团的旺盛生机与活力。
“这是针对当前团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想出的实招。我们在努力寻找适应青年需要的有效方法和载体,激发区域青年参与团组织建设的热情。”蓬莱边检站团委书记陈龙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