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日前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员论坛上说,一段时间以来,在中青年干部中走捷径、讨巧的倾向有所发展,且有成风之势。这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相悖,令人担忧。
什么东西才是人自己最重要的?当代青年应该坚守着一份什么样的真情实感?应该担当着一份什么样的事业追求?应该收获着一份什么样的尊重认同?从9月10日起,中国青年网推出特别策划的“青春状态三部曲”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中的多位主人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归根结底要活在那些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情感关系当中、活在对自己喜欢的事业的追求当中、活在别人对你的发自内心而不是表面的尊重和认同当中。
“青春状态三部曲”系列报道之②
青春状态三部曲之二:亮出真追求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1日电(记者张婷 周志刚 刘洪侠)平凡的一年、平凡的季节、平凡的一天……贵州爱心之家的王远贵、张行巍继续在大山中传递着知识的火种;黑龙江省西部计划志愿者臧婷婷游刃有余地处理着团县委中的各项事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新生吴梦颖开始在象牙塔内追寻自我;北京大学的赵瑞结束了两年的支教生活徜徉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中为接下来的事业拼搏……
他们平凡又伟大,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锤炼自己,他们在自己深爱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他们活在自己喜欢的那份事业追求里,他们活在无限的奋斗与奉献中,他们活出了人生的真追求。
我爱这份事业 我爱这份奉献
在贵州边缘山区,有这样一个群体,感动了当地百姓和无数网友。他们立足于高校,以论坛为平台,以网络为力量,定期从高校乃至社会选派志愿者以支教助学的形式援助教育匮乏的贫困山区。
他们就是贵州爱心之家支教团的志愿者们!
2007年,爱心之家支教团发起人——华中农业大学贵州籍大学生王远贵前往贵州省黔西县中建乡红板小学进行社会实践。当看到该校师资状况时不由得感叹西部农村教育的未来在哪里?
该校当时七个年级,共有学生222人,而教师却只有6人……
2008年,在徐本禹的感召和指导下,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对贵州山区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后,王远贵、张行巍、李奇、刘美等大学生于4月15日在华中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爱心之家”支教团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针对贵州山区进行支教帮扶。
爱心之家支教团宣传彩页。张行巍供图
爱心之家支教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在北京、福州、南阳、武汉等地建立起志愿者服务点,目前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大学生志愿者义工78人;2008年至今共有一年期支教志愿者100人次、暑期支教志愿者200人次、志愿者会员总数超过3000人。支教助学帮扶点覆盖贵州黔西、金沙、平塘、关岭、黄平等县共计36所乡村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