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沈阳3月21日电(记者马云飞 通讯员金秀娥)课外育人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渠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全面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团委自2006年开始,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探索本科生学业生涯演进规律,构建了学业生涯教育、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三个全程累进式工作平台,形成了学分化驱动、项目化运行、网格化管理及信息化保障的“四化一体”式过程管理体系。通过在全校2009级至2012级共22890名本科生中的全面实施,促进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课外实践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9次报道相关工作内容。
一、构建全程累进式学业生涯教育平台
本科生学业生涯是其发展周期中的特定阶段,其发展目标要服从服务于学生整体性成长目标,其发展规律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人际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学业生涯与素质拓展指导”课,课程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部分。其中,理论环节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制定学业生涯规划”、“拓展专业素质”、“融入社会舞台”等,实践环节重点通过学生自我学业生涯教育活动完成,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诉求,创新了一体化分层次自我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一年级开展“校友引领我成长,青春擦亮太阳石”活动,通过校友成长故事进行学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文化融入,确立学业生涯目标;二年级开展“我的未来我规划”、“专业成就人生”活动,强化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提升专业素养;三年级开展“考研还是就业”、“实践归来话感受”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生涯目标调试,分享实践感受,明确职业素养养成方向;四年级开展“如果大学重新来过”、“我的职场初体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业目标回顾与检验,适应职场需求,规划与展望未来发展。
学校组建了23人课程建设团队,编写出版《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导论》教材和《青春擦亮太阳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友青春故事》读本,前者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列入全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图书书库,在省内高校中全面推广。
二、构建全程累进式科研训练平台
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创新性训练”的全程累进式科研训练平台。“基础性训练”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了解专业及行业知识,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综合性训练”主要通过技能训练、课题研究、院系学术竞赛和顶岗实习等,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参与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创新性训练”主要通过高层次学术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有学术研究专长学生提供深入研究机会。明确以各专业为实施主体,各二级院系的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等部门辅助实施,坚持“一个学科一个基础性训练体系,一个专业一套综合性训练方案,一位骨干教师至少指导一项创新性训练项目”的工作原则。
2010年,学校将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8个院系(专业)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通过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提前引入到学生科研训练环节,将学生兴趣集中的研究内容作为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如以创新项目为牵引的科研训练全过程模式,以学术竞赛为导向的科研训练全覆盖模式,以就业指向为前提的科研训练全参与模式和以专业实践为基础的文科科研训练模式。2011年,学校科研训练工作实现对本科生的全覆盖。近三年,全校共举办学术讲座705场、技能训练811项、学术竞赛26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9项,经费总投入达451万元。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术竞赛奖励45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2篇,获批专利技术105项,学校连续3次被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