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长沙积极探索“青年之家”建设“长沙模式”

发稿时间:2016-12-01 11:1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白梦帆 通讯员叶妙 周坤)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生命线。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是党中央对共青团提出的殷切希望。“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是新形势下由共青团根据青年聚集特点和成长需求,依托集镇社区、园区、商圈等场所和空间建立起来的公益性服务场所。长沙市通过市、区县(市)、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全面推进“青年之家”建设,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平台2家,省级示范性平台10家,市级示范性平台29家,各级各类“青年之家”72个,全市已有9万余名青少年在“青年之家”接受服务。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杨维刚,团湖南省委书记汤立斌等领导先后视察长沙“青年之家”建设并给予高度肯定。

  一、精心谋划,明确“青年之家”的三个定位

  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好群众之家”,团中央、团省委相继对“青年之家”建设作出部署。长沙共青团深刻领会上级指导精神,牢牢把握群团改革真实内涵,将“青年之家”作为联系青年的门店、凝聚青年的枢纽、服务青年的家园来建设,着力打造多数量、高质量、有份量的实体化阵地。

  1、将“青年之家”作为门店来布局。长沙共青团从2016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50个市级示范性“青年之家”,在所有街道和80%乡镇分别建成1个以上县级“青年之家”,服务项目涉及文化学习、信息咨询、创业服务、婚恋交友、休闲娱乐等青年有需求的各个领域,让直接面向青年、直接服务青年的工作平台遍布全市城乡,成为一定区域内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联系和服务青少年的“共青团门店”,畅通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

  2、将“青年之家”作为枢纽来打造。近年来,长沙建设了一大批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青年众创空间、青少年关爱家园等共青团工作阵地,“青年之家”将这些品牌进行整合提升,通过汇聚各方资源、引入社会组织、依托各类场所,嵌入式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形成一个个实体化枢纽。这些枢纽为各级共青团及团干部聆听青年心声、培养青年才干、凝聚青年力量、发挥青年作用、实现青年梦想、展示青年风采提供了载体,为各级共青团在青年中做好发展的“领航员”、当好政策的“宣传员”、作好青年的“服务员”创造了条件。

  3、将“青年之家”作为家园来建设。长沙已经建立的“青年之家”,在选址上,都设在了青年聚集的地方,空间距离比较合适,开展活动比较方便,青年也乐于上门。比如芙蓉区、开福区、雨花区、长沙县、浏阳市等设在社区,天心区、岳麓区、高新区等设在园区,望城区、宁乡县等部分设在楼宇。在服务上,“青年之家”引进的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少年社会事务工作者,有较为专业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强化了服务的有效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在供给上,既有满足共性需求的常规服务项目,也有满足个性需求的特色服务项目。“青年之家”的建设基于需求导向倒逼创新,分层分类开展有效服务,解青年之所急、想青年之所需,让青年在“家园”里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二、精准施策,抓牢“青年之家”建设的“三化”重点

  近年来, 长沙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抓标准、重创新,突出规范化、实效化、差异化,推行“一地一品”的建设模式,创建了芙蓉区“创益蜂巢”、雨花区“小蜜蜂青少年服务中心”、望城区“雷锋号”青少年关爱家园、长沙县“青·创空间”等工作品牌,“青年之家”正逐渐发展成为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引导青年的灯塔、服务青年的窗口、凝聚青年的中心。

  1、突出规范化,牵住“牛鼻子”。“五有”基本标准是建设“青年之家”的“牛鼻子”,是规范化的“施工图纸”。一是有阵地。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位于青少年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具有一定辐射面的地区,配备必要的服务设备,团组织对场所进行长期有效的使用和管理。二是有项目。针对本地青少年需求,设计开展至少1项在区域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服务项目和活动,每周开展1次以上项目和活动,联系青少年不少于300人,开展3类以上服务项目。有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活动计划、活动图片、活动总结、参加活动人员名单等。三是有队伍。每个“青年之家”配备1名以上的专职人员运营管理,有条件的部分地区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配备青年社会组织等专业工作力量,有的通过整合专兼职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队伍来强化工作力量。四是有机制。在平台运行、资源整合、项目聚集、宣传推广等方面形成健全的长效机制,保障平台运营的持续稳定,有效吸纳区域内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等参与平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是有标识。体现共青团特色,统一悬挂团徽和“青年之家”牌匾。

  2、突出实效化,找到“切入口”。“青年之家”的建设采取新建、改建、开放等方式进行。新建是充分利用党政、社会和市场资源,整合属地、企业、社会组织力量,独立建设、联合建设新的“青年之家”。改建是拓展“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青年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青年创新创业中心、新媒体中心、青少年关爱家园、杜鹃书屋、阳光小屋、四点半课堂等已有共青团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转型为“青年之家”。开放是市、区县、乡镇(街道)团组织、团属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场所向青少年开放,建设成为“青年之家”。

  3、突出差异化,形成“独特性”。 要把“门店”经营好,不仅需要丰富的“菜单”,更要因地制宜打造几道“招牌菜”,形成“一地一品”,才能让青年在活动中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收获。一是依托资源条件禀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地方的对象特征、工作特色,固有场所、现有团队等条件,差异化确定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使平台建设、功能定位和活动开展更符合辖区特点和需要。二是对接需求类别层次。位于农村的“青年之家”引入关爱留守儿童、服务返乡青年就业创业、农业技能培训等项目;位于城区的“青年之家”开展了四点半课堂、公益组织孵化、众创空间等项目;位于园区的“青年之家”开展婚恋交友、心理咨询等项目;位于商圈楼宇的“青年之家”开展兴趣爱好、志愿公益等项目。三是适应青年交流习惯。根据青年喜欢上网的特点,结合“青年之声”社交互动平台,实现“青年之家”线上线下的工作融合和功能对接,青年可以线上“键对键”反应诉求,线下“面对面”解决问题。

  三、精耕细作,建立“青年之家”运行的三大机制

  “青年之家”建设是一项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从团中央到基层团组织,从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到社会各届力量的资源大对接和大汇聚。推动平台长期运营,持续发挥服务功能,需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凝聚各方面的工作合力。

  1、建立完善的平台运营机制。一是突出共青团运行主导。“青年之家”是由共青团主导的公益性服务场所。团市委的角色是总体设计、业务指导和资源对接;区县(市)、园区团(工)委是责任主体,全面负责,并且和平台团队共同运营管理;乡镇街道团组织是建设主体,负责具体实施。二是科学设置运行模式。按照“平台+队伍+组织+项目”的模式,依据平台运行、资源整合、项目聚集、宣传推广等方面的要求,分解共青团、乡镇(街道)、村(社区)、平台运营团队的工作责任,保障阵地、项目、队伍的稳定性。三是细化完善运行制度。完善人员分工、岗位职责、招聘(募)办法和程序、日常考勤、培训考核、奖励宣传等制度,对平台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平台工作正常持续开展。

  2、建立严格的考核管理机制。“青年之家”的有效运行,需要严格的考核管理。一是建立准入机制。“青年之家”的创建活动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创建、择优认定的方式。县级“青年之家”由创建单位提出申请并审核同意后,在既定时间内开展创建工作,由区县(市)、园区团(工)委对创建单位进行考核验收,符合标准的由区县(市)、园区团(工)委统一授牌县级“青年之家”。市级“青年之家”原则上获得县级授牌1年以上的,方可申报创建市级“青年之家”,由团市委对创建单位进行审核批准、考核验收,符合标准的下发表彰文件,并统一授牌市级“青年之家”。省级、国家级“青年之家”创建,由团市委从创建1年以上的市级“青年之家”中择优推荐。二是建立评价机制。“青年之家”办得好不好由青年说了算。通过依托第三方民意调查机构,把青年“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平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级“青年之家”自授牌时间起有效期保持两年,实行年度复评考核制度,每年由各区县(市)、园区团(工)委负责对所辖市级“青年之家”进行年度复评考核,团市委审核决定。三是建立淘汰机制。凡市级“青年之家”有违法、违纪现象或活动开展不力的情况,由相应团组织撤销其市级荣誉称号;不参加年度考核的“青年之家”视为自动放弃。

  3、建立有效的资源保障机制。青年之家的规范、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接和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一是依托党建带团建。争取党委、政府重视,设立“青年之家”建设专项资金,将其纳入区县(市)、园区年度财政预算,尤其在活动场地、经费保障、资源对接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氛围。争取市直各部门、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精准服务,如协调民政部门支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展“青年之家”建设;号召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个人对“青年之家”建设进行资助,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建设格局。二是定制项目资源清单。各级共青团把团建指导、团干培训、社会组织孵化、青年职工技能竞赛、青年志愿服务、爱心助学帮困等资源、项目和队伍,通过项目清单把需求对接到“青年之家”。通过团干部“1+100”、“4+1”等工作聚集项目,把联系青年的活动场地、干部下沉的地点重点集中在“青年之家”。三是主动对接基层资源。充分利用街道、乡镇“区域化团建”工作成果,促进辖区内区域化团组织共建委员会成员单位资源向“青年之家”靠拢,鼓励区域内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参与进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责任编辑:马云飞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