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攻克难关、填补空白,彰显我国航空工业实力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思想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为了实现新一代战斗机的设计和仿真,在新一代飞机航电武器系统研制过程中,航电武器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
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团队成员完成了航电任务系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飞机操作程序设计、接口控制设计和反复迭代,开展了大量的任务操作仿真、系统体系结构仿真、关键子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实现了适应未来作战使用需求的先进技术方案。在方案设计中引入了大量先进理念和新的设计技术,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上的空白;建立了某型飞机战术任务仿真系统和作战概念仿真实验室,使之成为展示成都所航电研制成果、演示新一代空战理念、研究新一代飞机任务操作方式、验证新一代航电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先进技术平台,得到行业内评估专家和用户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团队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单机多目标的攻击方式,可让作战飞机能够同时攻击空中多个目标,从而使其对空攻击能力倍增。从对航电武器系统的创新设计、精巧集成综合、再经开创性的地面半物理仿真充分验证、使得最终的实弹验证中弹无虚发,充分体现出我国航空工业实力,超越众多原本工业基础更强的国家,令我国作战飞机的作战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三、以老带新、机制保障,打造优秀和谐团队
2009年以来,为满足多型号研发需要,航电武器团队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一批批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研究生、大学生为这个优秀的集体注入了更多青春的活力,极大地充实了这支队伍。然而,航电武器系统设计不仅是对体系的构架与完善,更有着对行业内工业部门技术发展进步的引导作用。因此,此项工作对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要求极高,按常规要经过5年左右的培养和实践,才能胜任航电系统的设计工作。面对大批的新成员,团队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使他们尽快上手,尽快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在人才培养方面,年轻的团队管理者们继承并发扬成都所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老带新,早帮晚”的思路,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和使用,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团队敢于把年轻员工放到科研和为作战部队服务的第一线委以重任,让他们在实战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出团结协作、敢于承担的团队精神。为了增进交流,团队内部建立起长效且稳定的交流讨论机制,团队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讨论系统设计方案、研究国内外新兴技术、交流分享成长心得。同时结合“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深入开展,在研究所开展的“劳动之星”评选活动的感染下,团队内形成了相互激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这样一个和谐团队中,在人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里,老同志谆谆教诲,新同志勤奋好学,形成了独有的和谐文化体系,很多青年才俊一展身手,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例如,2001年从南航毕业参加工作的王阳同志,在老同志的带领下不断学习、成长,从逐渐独立工作成长为型号专业的负责人,从航电系统设计师成长为研究室主任、航电部副部长;2006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加入团队的张伟同志,通过对航电武器系统的刻苦专研和扎实的知识技术储备,在多型飞机靶试过程中兢兢业业,在提高精度,顺利完成靶试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迅速成长为专业副主任; 2005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分配来此的张文瀚同志,通过外场技术保障的磨砺,通过对航电武器系统设计工作的自我积累、总结,很快成长为专业副主任,近些年更是带领团队在跨代先进航电系统设计创造着一系列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