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新文化运动中的三位主将 在日本师从章太炎

发稿时间:2017-04-22 10:52:0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中国青年网

  太炎师徒亲密无间的关系

  先祖父在日本讲学收授弟子甚众,成就较高者有黄侃(季刚)、汪东(旭初)、马裕藻(幼渔)、沈尹默、沈兼士、任鸿隽、杜羲、陶冶公、余云岫等百余人,但最著名的要算“小班”教授八个弟子,而这八人中成就最高者也就是《笔记》中三位记录人——钱玄同、朱希祖和鲁迅先生。

  钱玄同先生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读书,兼师从太炎先生,不仅在大成中学听太炎先生讲学,又参加《民报》社“小班”授课,“极端崇拜”太炎先生,经先祖父介绍入同盟会,他是追随太炎先生最久的一位弟子,曾为先祖父抄写《新方言》付印,又用篆体为先祖父录写了《小学问答》付印,先祖父称“字体依附正篆,裁别至严,胜于张力臣写的《音学五书》”,1910年还与先祖父及陶成章合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共发行六期,其中署名“太炎”的文章,实际都是他代笔的,可见师生“浑然一体”了,他当时用的笔名就叫“浑然”。他当时常住宿于先祖父寓所,直到1910年5月回国,后成为“五·四运动”中的一员猛将,他与先祖父的关系一直维持了终生。

  朱希祖先生也是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读书,也兼师从太炎先生,在大成中学听太炎先生讲学,后又参加《民报》社“小班”听课,他听课“笔记最勤”,而且先有在大成中学听课基础,因此记录最全,先祖父对他的评价是“博览,能知条理”。先祖父认为自己弟子中成就最大的要算黄季刚继承音韵文字学,钱玄同继承经学,朱希祖继承史学,吴承仕继承内典学,以太平天国为例,嬉称他们为天王(黄季刚)、东王(汪东)、西王(朱希祖)、南王(钱玄同)、北王(吴承仕)。朱希祖先生是中国现代史学开门人,各大院校史学系创立,是他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而始,他将史学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结合为一体。在其公子朱偰先生的回忆录中能看到这样的记载——“民国初年,章先生带了两位女公子来到我家,他穿着玄色长袍马褂,端坐在客厅中间,门弟子对他都非常恭敬,大家有说有笑,空气非常融洽,我二弟从客厅门外探头向里望,拉着母亲的衣襟,轻轻地问道:‘那中间坐着的,是皇帝吧?’惹得大家哄堂大笑”。即使到了后来,20年后的1932年,先祖父到北京劝张学良抗战,并在北京讲学,在北京他的众多弟子作陪,垂手恭立在老师身旁,为老师板书递茶,无一人敢入座,而这些人却都是北京各大学院系主任以上的权威与专家,坐在下面的听众倒都是他们的弟子与学生,朱希祖先生也在其中站着。

  鲁迅先生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后弃医从文,师从太炎先生,先学习《说文》,后听过《庄子》、《汉书》、《文心雕龙》,先后逾一年。因此鲁迅兄弟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多古言古字”,他们翻译俄国斯谛普基克的《一文钱》,也请太炎先生改定,并刊登于《民报》。《民报》遭日本当局查封,并判罚款150元,将先祖父拘押,以服苦役抵款,每日抵一元。而当时先祖父等革命志士非常穷困,“三年衣被不换,日以麦饼充饥”,没钱交罚款。鲁迅与许寿裳闻讯急将翻译《支那经济全书》的部分稿酬为太炎先生支付押金,让先祖父仅拘押一日而得释放。1909年,太炎先生诚邀鲁迅兄弟学习梵文,并为他们支付了“半月学费”,而鲁迅与朱希祖等门人,凑钱为先祖父出版《小学问答》等著作。鲁迅每提起太炎先生,“总严肃地称太炎先生,或呼‘章师’、‘章先生’”,一生如此。太炎先生影响鲁迅的远不止“小学”,当时鲁迅先生撰写的《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与先祖父的《俱分进化论》与《四惑论》等著相较,几乎同源。

  此时他还加入了光复会,可见受太炎先生影响之深。先祖父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时,鲁迅先生多次与同门前去探望,先祖父遭国民党当局迫害,他也多次为先祖父执仗正言。先祖父逝世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太炎先生二三事》,毫不掩饰对老师的敬爱,他写给友人最后的一封信和他一生最后一篇未完成的文章《因太炎先生想起二三事》,都是在怀念太炎先生,可见师生感情笃厚。

  《笔记》形成的曲折过程

  先祖父治学涉及许多领域,治经治史,涉政涉文,但对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被誉为“小学大师”,他自称研读《说文》“七十余过,的然见语本”。因此他在日本讲学,以讲许氏《说文》为最多,尤以《民报》社“小班”弟子影响最大。这八个弟子读书努力,上课听讲认真,下课核对笔记认真,最后还将听课笔记重新抄录一遍。《笔记》就是真实记录太炎先生逐字逐句讲解《说文》,“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以故新谊创见,层出不穷”,而钱玄同、朱希祖、鲁迅三人认真听讲笔记,凝聚了师生两代心血,以及他们再传弟子(王宁等整理者)数代人艰苦劳动的一部精彩的历史文献。

  《笔记》的出版,要追溯到三十年前,当时“文革”刚结束,我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工作,整理出版先祖父《全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赴北京收集先祖父资料,走访诸先辈后裔。有幸拜见了钱玄同先生的大公子钱秉雄先生夫妇,他们很和蔼地接待了我,这是一对寡言少语而极其和善亲切的老人,说经历了“文革”,家藏资料无多,仅存发还先父听太炎先生笔记十一册(原先共有十二册,抄家后发还仅十一册),他们二话不说,竟将十一册笔记交我,说:“请编入全集吧!”他们什么要求全都没有提,连个收条也没有要,以极具信任的眼光将这堆珍贵资料交了给我!他们与我可以说是素昧平生,初次相见,却给了我这么大的信任,让我铭感五内,显示出钱氏家属的家风教养,每每想起这一幕我都会莫名感动,不胜感叹。我的一生有过许多经历,但真正见识大家子弟的大气与敦厚仍然不多,我真为钱玄同先生有这样的后代感到高兴。

  钱玄同先生笔记显然不是当场的记录,而是课后与同门相校后,又重新录清的笔记,笔记中有“朱本”、“龚本”、“钱本”等其他人记录,并且以此笔记或作讲稿,或作研究,加了许多他的见解,分别以红笔、铅笔、毛笔涂画过。

  朱希祖先生的笔记是三个人中最完备的,除了他勤奋之外,还因为他先前在大成中学听过一次,后在《民报》社再听一次,之后不知在何处又听一次,因此形成三部笔记,足见他好学不倦精神。他的笔记不知怎么流到钱玄同先生家,“文革”中也落入北京鲁迅博物馆。我在北京期间承陈漱渝先生热情接待,得睹笔记一眼,只见笔记较潦草,足见是原始记录。

  三人中鲁迅先生的笔记是笔录最少的一位,原因是他只听过一次,二是保存不全,但他的笔记是抄写得最认真的一个。他的笔记一部分为绍兴鲁迅纪念馆藏,但仅有《说文》第一篇(上)(下)及另外二页残页共19页,另一部分由北京图书馆收藏,也仅有三篇,每篇分(上)(下),而第一篇(上)缺,共14页,这缺的部分恰好由绍兴鲁迅纪念馆可以相补。鲁迅先生的笔记显然是经过整理而重新录写的,字迹端庄,态度极其认真,卷首写有“一九○八年在东京听章太炎讲说文时之笔记二种”。我多次走访这两单位求睹鲁迅先生笔记都遭白眼。幸上海原文化局局长兼上海文管会老领导方行先生努力,竟觅得二处鲁迅先生笔记,方行先生是极爱文化极懂文化的领导,他用我的名义请上海博物馆用柯罗版影印了二百册,于1988年印成,取名《鲁迅先生说文札记》,成为分送海内外知己最珍贵礼品。

  我得到钱秉雄先生交托的稿本和方行先生觅得的札记,深感责任沉重,当时我正在编先祖父的医学论文集和演讲集,收集了先祖父医学论文一百四十多篇,基本收全了,于是出了《章太炎医论集》,而演讲集的收集工作一直没有完成,因为要循着他的经历一一收集,难度很大,他的演讲有时政性演讲,有学术性演讲,学术性演讲中有极专业的纯学术演讲,且一生中演讲数量极多,我虽已收集了一百五十多篇,仍感不够全面,生怕全集不全,不敢付印。在先祖父的演讲中,早年有讲《说文》一类笔记,晚年有讲《古文尚书》之类笔记,篇幅甚巨,内容十分专业,可以单独成著,但我的知识不足以校点这些文献。于是我将钱秉雄先生交付的笔记复印后,先将稿本归还钱先生,然后将复印件和鲁迅先生《说文札记》送往陆宗达先生处。陆宗达先生是先祖父大弟子黄季刚先生高足,最得“章黄之学”的精髓,治学严谨,待人宽厚,学风纯正,门弟子众多,于是我将这重任卸给了陆宗达师伯,交给他们整理出版是最适宜的,今后或出单印本,或收入《全集》,无疑也是最适合和最妥切的。陆宗达师伯作古后,王宁教授独将此任肩挑了起来。而我因工作需要转事两岸关系研究,一晃在两岸关系领域工作了二十个春秋,对先祖父演讲集的收尾工作一直没有完成,对于《说文》笔记整理工作也没有过问,实在有愧先人。我没有想到在先祖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王宁教授一行竟完成了三人笔记综合整理出版,拿出了这样一部皇皇巨作来纪念先人,这实在是凝聚了章门五代人努力的学术成果终于问世了,先祖父与钱玄同先生、朱希祖先生、鲁迅先生得知当含笑于九泉,这实在也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马云飞
青春建功十三五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团十八大官方网站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