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展开并购交易,人民币和中国投资涌入多个不同的市场,甚至中国贷款被用于拯救处于困境中的经济体"等等,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消息。
加上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和精英人士涌向国外,豪掷千金购置房产和奢侈品,世界不禁要问:中国真的有那么富有吗?答案很简单,是的。一些中国企业和公民利用中国良好的发展形势和贸易顺差,积聚了大量的金融资产。
看看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你会发现有95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比2000年的区区9家有了大幅增加。不过,这些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中石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这三家垄断行业巨头位列《财富》榜单前10强。中国企业越来越富有,但他们在国际上真的具备竞争力吗?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评估中国企业的相对实力时,这也许才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中国企业的销售业绩和金融资产在过去十年持续增长,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古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所言,财富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龙头企业不得不彻底改变战略思维。
企业只关注能否成为国内最盈利企业的日子早已不在。现在,中国的龙头企业正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口碑杰出的品牌,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转型的重要环节。
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开展的面对面访谈中,一些中国商界领军人物就表达了这种观点,他们表示,登上《财富》500强并不足以保证企业能够维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若要实现其宏伟目标,必须做出变革,尤其要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改革。
遭受威胁的“企业运营社会许可证”
企业社会责任被广泛认为有助于企业以负责任的、环保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在这些领域做出积极的表现,获得消费者和当地社区的支持,或者说取得这张“社会许可证”,被视为企业与当地利益相关方达成的一种非正式契约。例如,中国公众最近比较关注产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食品和药品安全。这一话题在国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2003年以来,广泛的公众监督为企业带来了挑战。
最近,一部备受关注的空气污染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亿万人讨论如何拯救中国的环境灾难,该片被认为是中国版《难以忽视的真相》。这些讨论进一步揭露和质疑企业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缺乏责任感,掀开了中国公共言论的新篇章。
中国企业在拓展全球业务时也被寄予厚望。随着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东道国日益期待中国企业不要只关注投资获利(尤其是资源开采项目),还要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中国虽然不是非洲最大的投资者,但中国投资却经常招致批评,中国的项目也被贴上了“新殖民主义”的标签。
为改变新殖民主义和脱离当地社会等负面形象,包括中钢集团、中石化、中国五矿集团和中石油在内的一些领军国企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公布他们在非洲的社会投资及影响,努力展示企业在当地开展的可持续性活动。
日趋谨慎的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者,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这些都可以被视为推动中国企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因素。
不仅仅是慈善
不仅对中国公司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社会责任通常被解读为企业的捐款或慈善活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举的很多实例,或者企业社会责任会议上发言者所举的例子,都提到企业曾向某慈善计划捐款或参与救灾工作。这些行动在应对紧急情况和帮助急需援助人群方面的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特征不是与如何花钱有关,而是与如何负责任地、可持续性地赚钱有关。
企业尊重和保护人权,保障员工和社区的福利,保护环境,通过优化管理消除腐败等等,这些政策和行动都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关键是企业要将环境、社会和管理问题与其核心业务和决策过程战略性地结合起来,这远远超出了法律合规和慈善的范畴。
过去,许多中国新公司在国外运营时,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障碍,工作方式往往比较孤立。另外,他们认为现有的业务做法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加以严格遵守。然而,他们很快发现,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企业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对话机制,确保与受其业务运营影响的社区及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