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而忘私,深情厚爱献舞台
雷锋艺术团没有奢华的舞台,田野就是他们最好的表演场地;演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每一个人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中青年骨干们付出了心血,剧团老人更是将大爱献给了舞台。
雷锋艺术团77岁的导演朱炎彬至今舍不得离开一生挚爱的舞台。“我比雷锋大几岁,雷锋小时候也经常在这一片玩。”指着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他动情地说,“从小就知道雷锋,受他感染,我们都喜欢做好事。”
老人练花鼓剧武生出身,腿脚功夫了得,因为对事业的认真和爱做好事,让他的腿落下顽疾。朱炎彬18岁到望城县花鼓戏剧团当学徒练功,一次不慎跌伤了左膝盖,他咬着牙带伤排练、演出,没有及时治疗休养使旧伤成了个隐患。一次在外演出,炊事员生火做饭时不慎使一棵空心大树被点燃,火势“嗖”地一下蹿上天,朱炎彬双腿站在冰冷泥沼里,与大家一同奋力将火扑灭,他腿上的伤却再遭重创,从此一遇雨天便阵阵发痛。他在舞台上翻跟头时膝关节会脱臼,但他忍痛坚持继续演。腿伤最终导致他不再能上舞台,但这不能阻止他对艺术的追求,朱炎彬开始了传奇般的导演生涯。《春草闯堂》、《泪洒相思地》、《雷锋》、《打铜锣》……几十年来,望城区几乎所有的古典花鼓戏和许多现代题材戏剧都是他所编排,他带出来的弟子遍布湖南省内外花鼓戏舞台。时至今日,每逢雷锋艺术团排新戏,朱炎彬都会到现场指导,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令他在戏剧大舞台上始终充满了精、气、神,激励着年轻人奋勇向前。
为了突出时代特色,紧跟新的形势,雷锋艺术团每年都要创作排练贴近基层、贴近生活的新剧,将新时期的新内容,以易于接受的通俗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常看常新。
不怕吃苦,钉子精神遍剧团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呼啸声伴随着响亮的节拍,就在这个破旧到不足以遮风挡雨的剧院里,八九个年轻妹子从容地扬手,起跳,转圈……“你到这边,动作快点,眼神要到位!”作为团里的舞蹈队长,洪娇专注地观察每个演员的动作,风雨在她眼里就像这场排练的配乐,脸上流的早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2007年,18岁的洪娇背着铺盖来到团里,科班出身的她是地道长沙妹子,当初来到这里,所有人都觉得她待不长久。“你是台上笑得最美的女孩!”一次雷锋艺术团送戏下乡,演出后有位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挤到后台,拽着她说。质朴的观众让她找到了自信,也有了将美和快乐一直传递下去的心愿。现在,洪娇已经在团里安了家,老公也是团里骨干,他俩办婚礼前两天还在下乡演出,因为要排演新戏参加长沙市“杜鹃花奖”评比。婚后第三天就回来上班,“蜜月” 就在排练场里一天天度过。
“一天要洗3个澡,你看我们没有一个胖的,多好,就当减肥!”青年演员徐智说。对于排练条件的艰苦,大家早已坦然,更苦更累的是马不停蹄地下乡演出。20个街道、乡镇轮番露天演出,日晒雨淋外,每一个场地之间都隔着崎岖山路。每当演出日,天蒙蒙亮就上车赶路,吃饭化妆都在颠簸的演出车里进行,“现在我们都练出边摇晃边化妆的绝活!”雷锋艺术团每到之处,都聚集了大量热情的乡亲。演出结束,收拾好戏台再乘着流动演出车回到宿舍早已是繁星满天。“我们每一个人,就像剧团的一颗螺丝钉,一个都不能少,哪里需要去哪里。”演员殷涛说。
几十年来,雷锋艺术团的演员来来去去,新加入的年轻人为艺术团带来蓬勃朝气与活力。易辉洪说,团里年轻人多,才能排出新时代的新戏、大戏,传承雷锋精祌才会后继有人,雷锋艺术团的发展才会有新的希望。
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更让雷锋艺术团对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2014年3月,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艺术司司长诸迪等一行到望城区开展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雷锋艺术团后表示,“这里是一块传扬雷锋精神的宝地!”为让他们能更好地宣传雷锋精神,目前,望城区已启动1600万元资金立项,准备对望城县影剧院原址进行勘察、设计、重建。
易辉洪最后兴奋地说,在雷锋艺术团,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信念:望城是雷锋的家乡,雷锋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理应扛起雷锋这面大旗,传播文化种子,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雷锋传人,让艺术之花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