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白去,已变成桔褐色,远山伸开双臂,在迎接夕阳。大地笼紫雾,夕阳不愿离去,那多彩的余晖,将老人刚毅的面部染红。他此时漫步在黄泛区乡间小路上,抚摸那成熟的麦穗,谛听邻村小学传来的袅袅琴音。啊,当年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么。战争虽已远去,但在老人记忆的荧光屏上,永远抹不去卢沟桥那场血雨腥风的战斗。
老人名叫李文成,家住河南省鄢陵县小王庄,今年已是年逾80的高龄了。当年在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部29军服役。1933年3月参加华北长城战役,1937年3月调防到北平南郊宛平县守卫卢沟桥,担任排长。他不能忘,炎热的7月,大地都在燃烧,夕阳余晖惨淡地照着桥上石狮子。旷野静悄悄,河畔是一片青纱账,日军三名士兵匐匐前来作夜袭侦察,被我值勤班长李延辉发现后仓皇逃窜;他不能忘,后来日方借口士兵被我扣押,7月7日夜进攻守桥部队,我军奋起抗战的壮烈;他不能忘,日旅团长合边正三指挥侵略军大炮轰击,疯狂进攻我方阵地,双方肉搏的惨状。
日军敢死队冲上桥头,李文成面对三个敌人的包围,威武不屈,临危不惧,他利用在军训中跟教官李建飞参谋长学的本事,大刀劈伤左右日军,乘虚用腰间手枪击毙正面敌人,打退了敌人进攻。大刀血迹斑斑,战衣血迹斑斑,大地血迹斑斑,那可真是一片染血的土地。他不能忘,那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仇敌忾的日日夜夜,十连排长沈中明,五班长杨尚清,六班长常发才在日寇枪声中倒下。他指挥的守桥排50人,只剩下17人,2/3弟兄为国捐躯。他清晰地记得7月8日营长金振中受重伤,他护送到长辛店师部战地医院,金营长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要寸土不让,誓死保卫卢沟桥,我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好弟兄,为保卫国土而战。”临别时营长建议,文成改名振华,以纪念兄弟间战斗情谊和这次轰动世界的战役。他后来转战南北,和金振中常有联系。1940年湖北襄河对日会战时,他已是连长,在指挥作战察看地形地物时不慎在山路滑下悬崖,摔断右腿,后来湖北荆门大别山等地参战,因日军施放毒气,他为掩护战友瞎了一只眼睛。1945年胜利后,终因身体状况不佳回乡务农。
他本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十岁前失去父母,祖母茹苦含辛把他养大,就是为了长大有出息。今日能以为国家民族出了一点力告慰黄泉下的祖母,不也是一种幸福么!他坎坷一生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之路是和国家命运相一致的。不经历战争年代的艰苦,就很难体会政通人和的甘甜。
老人面对艳丽的夕阳,想起当年穷困潦倒中他到县城交粮,碰到了冯玉祥部招生,在这偶然的机遇中,他加入了抗日部队。半生戎马倥偬,老来终有所依。可谓“人生忆沧桑,几度夕阳红”。是的,我们不屈的民族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日烽火的长城,终于获得了最后胜利。老人说:“我是个幸存者,我们不能忘记野蛮的侵略者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伤口与死亡,那血与火的仇恨,更不能忘,千万死难烈士,他们才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我是农民的儿子,今天依然在这片黄土地上劳动,国家和人民给我的优抚和荣誉,我很感谢,其他,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夕阳临近远山,田野正忙碌着麦收。南风飘起阵阵的麦香。杜鹃啼血般的鸣啭,在告诉善良的人们,正义与光明,永远和大地同辉。(作者李昀,单位:河南鄢陵县文协)
(原载《人民日报》1995.07.15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