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的同学们认真听张金松的分享。 中国青年网记者刘洪侠 摄
“这样的枯燥过程真的不会厌倦吗?是怎样的信念支持着你们?”现场很多学子都震撼于他们的刻苦,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没有,是说如果一个人要在某个领域或每一个方向上取得一定成绩的话,至少花费1万个小时,而我在整个项目上的花费确实不止1万个小时。我想最重要的收获是:懂得了勤奋。”
张金松表示,在他的理解里“勤”意味着不辞辛苦、埋头苦干;“奋”则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参考的标准有时候是这门课容不容易过,能不能拿高分。其实,我们来大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或是漂亮的成绩单,更多是找到自己的追求,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越是需要扎实勤奋才能学好的课程、越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就越能够锻炼和提高自己。”
同时,张金松也表示,他们敬爱的团队负责人“711老师”薛其坤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他在做科研的时候,每天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我们都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至少干上10个小时,没有周末的概念,暑假也只是轮休一两周。”
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
任何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面对同学们的困惑,张金松和大家一同分享了自己曾经面对过的困境。
要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一个关键指标是必须达到2万5千8百欧姆。2011年以前最好的数据只有几个欧姆,后来经过整个团队2年多的时间的不断优化生长参数、降低测量温度,去年的3月,他们取得了量子化一半以上的好成绩。
但成绩过后却是长达7个月的停滞。一个实验半年多没有任何进展,这让张金松和他的伙伴们压力巨大。“每次老师打来电话,大家你推我让,谁都不想去接,生怕听到老师失望的声音。有时候去吃饭,路上看见薛老师,我们都绕着走,就怕薛老师问实验进度怎么样。”
但是,他们放弃。转机的出现也很神奇。平时,为了避免受到外界干扰,样品都会有一个覆盖层保护。直到后来有一次偶然,材料表面不用任何保护时反常霍尔电阻却有了明显的增大。“这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我们已经几乎把所有可能的情况挨个尝试,必然会找到想要的结果。终于,在2012年12月的一个晚上,我们彻底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