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化快,把不准青年的“脉”,共青团组织与青年群体之间,如今同样面临着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能生产出优质的“青年消费品”,如何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特别是脱离青年的突出问题?日前,按照中共天津市委和团中央的要求,团天津市委交出了一份“答卷”——《共青团天津市委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
“这是一场团组织的自我革命,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团天津市委书记徐岗把这次力度空前的共青团改革,比喻成让共青团工作的“供给”对青年群体“需求”的一次追赶,这样才能真正走近青年、发现青年、凝聚青年。
凝聚青年,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是此次改革的首要任务。天津团组织将通过创新引导方式、创新话语体系和分类引导等,把“大道理”变成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传递给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帮助青年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打造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更好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团天津市委大刀阔斧精简“瘦身”,其内设机构由14个调整为9个,减幅达35.7%;实行工作力量“减上补下”,精简30.3%机关行政编制,将精简的编制调整到基层。
团天津市委内设机构由14个调整为9个,减幅为35.7%,分别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青年发展部、学校部、少年部、统战部、青少年权益保护部、青年志愿者工作部。
为了在“瘦身”的同时保证团组织的战斗力,
一方面,团天津市委机关精减的力量,通过配备挂职、兼职干部和招募专业志愿者等方式,打破年龄、职级和身份限制,面向基层一线遴选优秀青年人才,按不少于核减的机关编制数予以补充;另一方面,推动直属单位改革,砍掉了全部非主营业务,同时增强了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突出思想引导,突出承载团的工作和直接服务青少年功能。改革后,团天津市委直属单位数量精简46.2%,其中,事业单位精简30%,事业编制精简50%。
改革的关键,是解决脱离青年的突出问题,那么密切联系青年便是最好的“良药”。团天津市委机关建立了“6+6”“3+2”“1+200”等团干部直接联系服务青年机制,即每年50%的干部在机关工作6个月、在基层工作6个月;在岗干部每周在机关工作3天、在基层工作2天;每名专职团干部经常性联系200名左右不同领域的团员青年。对区局级团干部要求为“4+8”“2+3”“1+300”,每人联系300名青年。基层团干部则要坚持全天候扎根基层。各级团干部每人至少常态化联系4个团支部,真正跟青年交心,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要求,团市委常委会委员、全委会委员、团代表中基层一线团干部和团员比例分别不低于30%、50%、80%。
团干部的选拔、任用、轮岗乃至考核办法,也出现重大变化。团的领导班子由专职、挂职、兼职成员组成,其中专职成员不超过50%。改革后团市委领导班子配置正职1名,专职副书记3名,挂职副书记1名,兼职副书记3名。从各领域优秀青年干部中选任,不完全对应干部级别,不转行政关系。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增加服务对象评价、第三方民调等自下而上评价方式的权重。
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亮点是,团天津市委创新社会化推动基层团组织工作的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面向社会招聘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第一批153名社工已经通过考核并在各级基层团组织上岗,通过“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的基层工作队伍来发现和影响更多青少年。
改革也将有效解决学校中“团、青不分”的问题。用3年左右时间将初、高中阶段毕业班团青比例分别控制在30%、60%以内。团组织的视线也覆盖到了非公有制企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由职业者、新媒体从业人员等新兴青年群体。
为了适应青少年群体的新特点,天津团组织探索团的服务阵地和窗口“弹性时间工作制”“错时工作制”,满足青少年8小时之外的学习生活需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大力推进“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和“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联系服务青年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大数据分析,更精准地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和利益诉求,及时回应青年的关切。
“改革的初心,还是引领青年。”徐岗说,天津正在建立一支100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讲师团,力图用与青年平等、互动的交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心中“落细落小落实”,激发他们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