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报出辖区留守儿童大概的数量,但你能具体地说清每一个留守儿童到底是谁吗?”
“如果辖区内的闲散青少年迁到其他地方了,团组织对他的服务能否及时跟上,真正做到‘无缝对接、人随服务走’吗?”
……
相信对很多从事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基层团干来说,类似的困惑一直如影随形。
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青少年聚集、交往方式的改变,团组织开展的活动以及提供的服务如何既能做到全覆盖,不漏掉一名“重点青少年”,又能具备针对性,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现实需求,是新时期共青团工作转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自2014年起,团安徽省芜湖市委试点“网络+网格”的管理模式,将“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基础数据录入芜湖市社会服务管理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基层团干、社区“网格员”的日常摸底与跟踪,自下而上地核准、补充相关信息,初步实现了重点青少年的数据动态更新、实时监测与网格化管理。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技术优势,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精准、及时地服务广大青少年。
“大数据不仅提供了有力的工作抓手,同时‘倒逼’我们不断创新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的模式和方式,也在‘倒逼’团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团芜湖市委负责人表示。
“从坐在办公室等到主动找上门”
作为镜湖区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李志远律师是团区委的老朋友,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案件。不过有段时间,他时常感到“有劲使不上”。
“只能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家长上门求助,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一年下来,甚至要为完成案件指标犯愁。”李志远说,“过去,一年接手不到10起未成年人案件,而现在一年要接近30起。”
“再没必要坐着干等了,通过相关部门定期调取数据库里的信息,就知道哪些人需要帮助,然后主动上门服务。”他说。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之一,芜湖市打破了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打通了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据交换渠道,交换共享公安、市容、人社等56个部门大类、8.3亿条数据,提炼实有人口数据401万条、房屋信息62.9万户,构建起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平台。
“只要在‘搜索栏’中设置条件,就可以找到辖区里重点关注的青少年群体,了解到他们的最新动态。”据镜湖区市民服务中心负责人童光娣介绍,通过完善的“人房系统”,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上门,为他们提供援助。
“一旦他们迁出或者迁入,信息平台都能体现,并且及时通知‘网格员’做好对接工作。”她说。
正是因为来自网格化社会管理平台的信息,李志远及时介入一起未成年人交通事故中。
当事人小海(化名)不到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刚刚遭遇车祸的他没想到,几天后,父亲又意外去世。“网格员”走访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在信息平台上发布。团区委的工作人员获悉后,一边委托李志远处理赔偿事宜,一边迅速联合学校、社区对小海进行心理辅导,并为他争取一定的生活补助。最终,多方联手相助,这个不幸的孩子得以继续学业。
“不过,对于团组织来说,活动搞得再好,如果漏掉一个人,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团芜湖市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举例说,过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数据很难掌握,其实很多家庭都需要帮助,但碍于面子不愿说出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准确地掌握他们的家庭信息,‘悄悄’地上门服务。”
通过这种方法,去年年底,团繁昌县委就一下子“找”到了46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随后动员单位、个人与他们结对帮扶。
“现在这种‘面上’的帮扶活动越来越多,避免了工作停留在‘搞个案、树典型’上,真正达到了全覆盖的效果。”团芜湖市委的这名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说。
从自己“闷头策划”到利用大数据“订制”服务
暂住在湾里街道华强社区的无为籍残疾青年朱立志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弟弟也是残疾人,父亲刚刚病逝,母亲带着兄弟二人靠卖布鞋为生。
初来乍到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困难情况已被当地团组织“盯”上了。
作为一名兼职团干,社区网格员汪珊珊在巡查中发现,朱立志的母亲在小区商业街上摆地摊,卖自己做的布鞋,来到她家后发现还有几百双布鞋库存。她立刻在网上发布了这一信息。
随后,华强社区联合团鸠江区委举办了一场“爱心布鞋”义卖活动,当场就卖掉了150双,此外湾里街道的工作人员还预订了好几十双。目前,社区还在协调物业公司,为朱立志和母亲安排一份保洁的工作。
“过去搞活动,往往是自己在办公室里‘闷头策划’,对方究竟买不买账,心里没有底。”团芜湖市委的一名工作人员坦言,有了大数据平台后,活动不再局限于“五四”、“六一”等节日,而是更加常态化,并且能做到有的放矢,甚至还可以“提前订制”。
数月前,芜湖一小区供电出现故障,当地团组织和社区工作人员立马通过“人房系统”迅速排查出家里有学龄儿童的住户,随后挨家挨户地通知这些住户,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晚上带着孩子前往社区公共用房写作业。
从单打独斗到共享数据,实现“左右”联动
“比如像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之类的数据,归司法部门‘条条’管理,市级层面没有管理权限。”据芜湖市信息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为此团市委承担了重点青少年群体数据库建设的重任。
自2013年起,团芜湖市委部署了全市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汇总和动态监测工作,组织县(区)团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将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基础数据从基层各职能部门梳理出来,并为其他部门共享使用。
“大数据时代,只有‘活’的数据才有价值,不能及时更新的数据,就是‘死’的数据。”作为一名社区“网格员”,90后的华强社区团委书记杨颖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
该社区共分为7个“网格”,团委下设的7个团小组分别对应“包干”。除了社区行政工作外,她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在“网格”里走上一番,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过手机软件“社管通”发布,实现数据及时更新,并共享。
“比如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过去常常是共青团和妇联分头实施,各自单打独斗,现在有了数据共享,可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据团芜湖市委负责人介绍,目前团市委联合芜湖市教育、妇联等部门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完成772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任务,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全覆盖。
此外,团市委还联合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开展结对帮扶和心理疏导等服务,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涉罪青少年落实了附条件不起诉、档案封存等政策。
“‘网格员’每天在社区行走的轨迹都会被GPS系统记录下来,成为考核的依据。”在当地一名基层团干看来,“有了大数据平台之后,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发现问题就得立马解决,信息平台还等着你的反馈呢!”
据了解,为了在制度上激发社区“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芜湖市出台了专门的“管理办法”(芜市办〔2015〕16号文件),其中规定“根据社区网格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和社区居民满意度确定绩效工资”。在一位社区兼职团干看来,“现在我们发多少钱老百姓说了算,更要积极地为居民搞好服务了。”
此外,芜湖共青团组织也明确规定,对各类优秀团组织和团干部的推荐,以及“青少年维权岗”、“青年文明号”等荣誉集体的产生,倾向于基层一线单位和团干、社工,在年终考核和各类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