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渝铁路东线,巴山汉水之间,一群青年铁路工人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条重要通道的安全畅通。6月26日清晨,工长邓宏旭和工友们乘车前往白河三号隧道进行例行检修。提及这条隧道,邓宏旭称之为团队的“重点设备”,副工长艾礼行则表示每次作业都深感责任重大。
1996年襄渝线安康至白河区段荣获“共青团优质设备一条线”,“全路青年文明示范线”(陈星衡摄)
这份责任感源于深厚的历史传承。上世纪90年代,面对襄渝东线基础相对薄弱的状况,铁路青年们曾在此创建“共青团优质设备”标杆工程,并于1996年获评“共青团优质设备一条线”,次年荣膺“全路青年文明示范线”。沿途山坡上,两块历经风雨的石碑清晰记录着这两项集体荣誉,上方的团徽无声诉说着精神的延续。作业前,团队成员神情坚毅,郑重宣誓:“保证完成任务!”
白河三号隧道内,视觉受限,经验、听觉、触觉成为关键“探测仪”。崔鑫鹏通过指尖触感精准判断石板搭接问题并复位;陈思伟凭借敲击听音,辨识出混凝土空鼓和裂缝。发现拱顶裂缝时,团队反应迅速,分工协作,清理分格标、报里程进行定位,(红色喷漆“上箭头”标记)、记录裂缝尺寸、走向……流程规范高效。作业结束,工人们清理现场散落的砂石和残留线缆,严格遵守“工完场地清”的铁律,“同进同出,并肩作战”是邓宏旭总结的团队信条。
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车间检查工区职工对白河3号隧道进行检查(陈星衡摄)
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车间检查工区工长邓宏旭 副工长艾礼行对主动网进行检查(陈星衡摄)
桥梁检查是另一项艰巨任务。邓宏旭反复强调安全要点:“抓稳扶牢,重点检查梁体、支座、桥墩及桩基础。”在距河面约50米高、作业面仅约4平方米的桥墩上,检查人员王浩辉需克服高空恐惧和列车频繁通过引发的强烈震动,沿围栏对墩台结构、支座、梁体进行毫米级排查,寻找裂痕、渗水等隐患。副工长艾礼行坦言初上桥墩时“腿软”,但专业要求他们必须镇定。一次完整桥梁检查耗时近三小时,确认“支座无变化”、“设备状态良好”并拍照记录后方才结束。
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车间检查工区职工对东沟桥桥梁支座进行检查(张霖摄)
党支部书记闫春旭笑称这群“娃们”有双面人生:白天钢铁战士,夜里追梦青年。
安康工务段白河桥隧车间检查工区职工对东沟桥桥梁支座进行检查(张霖摄)
列车呼啸而过,窗外掠过的崇山峻岭间,正有这样一群青年,以专业、坚韧和传承的力量,日复一日地守护着旅途的平安。他们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守护安全、服务人民的时代光华。(见习记者 王煜鑫 记者 刘洪侠 通讯员 张蕾 籍振新 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