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支致力于推动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的大学生科研团队。他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历经40余次实地考察和1000余次实验,不仅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斩获金奖,还申请了8项中国发明专利和4项欧洲专利,为国家的环保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怎么处理这些废盐?”“废盐能否再利用?”2022年3月,天津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王俊懿在天津市某工业园区参观实习时,敏锐地发现了园区面临的废盐处理难题。认真查询资料后,王俊懿了解到我国有机污染化工废盐年产生量巨大,年产生量超3000万吨。但随着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传统的填埋法已逐渐被淘汰,热处理法又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王俊懿萌生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
王俊懿找到了同专业的黄康孟和马盈盈,以及来自环境工程专业的池梦飞,和来自环境科学专业的黄欣俊组成项目开发团队。他们决定共同面对这一挑战,为解决园区废盐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天津理工大学提供的多个科研平台,也为团队开展实验数据监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一遍遍地做实验积累数据和经验,但项目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催化剂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直到池梦飞在一次操作中,误将实验室的赤铁矿渣当作氧化铁加进去,却意外发现实验效果显著提升。受到启发后,团队立即调整研究方向,并成功攻克这一难关。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这支年轻的团队先后走访了天津市26家石化企业,还前往江苏、内蒙古等地调研,了解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异,不同企业废盐的产生情况、处理需求以及面临的难点。寒暑假期间,团队也没有按下暂停键。他们积极参与和项目紧密相关的培训及研究活动,不断拓展知识视野与研究思路,全身心投入对不同企业废盐样本的分析研究工作中去,反复测试研发试剂在各类条件下的处理成效,并依据实验数据加以优化改进。
2024年5月,团队带着项目《绿生科技——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拓荒者》参加了“挑战杯”校赛,并最终在“挑战杯”全国决赛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回顾整个研发历程,我们由衷感谢所经历的重重困难。正是这些挫折,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最终成就了现在的我们,也让项目得以不断突破与完善。”池梦飞感慨地说。
然而,对于团队成员来说,捧到“挑战杯”金奖只是开始,如何把项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是最终目的。在天津市科技局的支持下,中建三局、甘肃科技投资集团陆续与天津理工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委托该团队进行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相关研究。
谈到未来的规划,团队成员信心满满。他们计划在今年年底成立公司,进行第一轮融资,用于催化剂的更迭和用于小微产废企业的废盐处理装备的开发。同时,他们还计划建立绿色技术研究院,吸引技术人才继续研发更加先进的系统,拓展应用区域设计,设计更多技术方案去处理多类型工业废弃物,从而更好地在园区实现规模化处置。从萌生想法到梦想成真,从初入校园到筹备创业,这支团队始终关注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记者 秦亮 通讯员 王绍佩 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