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长期致力于公益培训、传承非遗、关爱留守儿童等工作,足迹遍布江西省崇义县的各个乡村……他用一支画笔、一把刻刀,为山区孩子们勾勒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同时也镌刻了他在家乡广袤大地上的青春答卷。他就是第二届“赣州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客家版画传承人、崇义县梦工场美术书法教育创始人李仁发。
公益培训点亮“艺术梦”
1991年出生的李仁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崇义县人。201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他,一心从事美术事业并创业。李仁发从一位家长口中了解到,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很喜欢画画、书法,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学习书画成为了一种奢求。
“开设公益培训班的初衷,就是为了圆孩子们一个艺术梦。”为了办好公益培训班,李仁发把自己的私人画室腾了出来,简单装修后购置了画板和桌椅等。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筹备,2020年3月,公司正式开设公益书画班,首批招募30名孩子。为了让更多孩子享受公益课程,他主动联系各个乡村,每个月坚持开展一次公益课下乡活动。
公益培训班一办就是三年,他总是县城和乡村之间来回穿梭,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承载了山乡孩子对艺术的渴望。“看着孩子们一步一步成长,我也很欣慰。只要他们想学,公益培训会一直办下去。”李仁发说道。
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
在崇义县阳明心城,有一间120平米的客家版画非遗传承所,这是李仁发创办的以非遗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场所。崇义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李燕介绍说,作为客家版画创作实践基地,这里每年能接待青少年学生2万余人次,如今成了青少年的“网红”打卡点。
李仁发曾走访10多个县,潜心钻研客家版画技艺。除了创作传统客家版画外,他还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学中,给客家版画赋予新的生命,用客家版画传统技艺展现防溺水、反诈骗、网络安全等主题教育,深受学生喜爱。
在崇义县横水中学的延时课堂上,李仁发认真细致地讲解客家版画的制作过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在雕刻好的底版上小心翼翼地着色、印版、揭开,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案跃然纸上。“客家版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一个完整的版画刻板一般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说着,李仁发还向大家展示了他和同学们花费了6个多月时间制作的《王阳明平茶寮碑木刻原文》。
目前,李仁发在崇义县12所学校开设了客家版画非遗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向“非遗在校园”转变,全方面、多层次对中小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童心港湾的“爱心达人”
沿着山路,走进崇义县金坑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门口挂着的“童心港湾”铜牌分外显眼。刚进门,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室内挂满了李仁发与留守儿童的书画作品。
2022年6月,崇义县“童心港湾”项目开始筹建。在朋友圈得知消息的李仁发,专程到金坑乡坪洋村进行深入了解,并第一时间联系崇义县项目办参与结对共建。结对共建期间,他帮助“童心港湾”积极寻找公益伙伴,累计为该项目筹集资金和物资3万余元,2022年底被团江西省委评为江西省童心港湾项目“爱心达人”。
“每到周末,孩子们都期待着李老师来给他们上课,李老师教会了孩子们很多。现在过年孩子们都能自己写对联、剪窗花了。”童伴妈妈罗世花说道。李仁发带领公司团队把书画公益课程带进“童心港湾”,教孩子们画画、写对联、做剪纸,带着孩子到上堡梯田、阳明心城、赣南树木园等景区采风创作,帮助留守儿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关爱留守儿童,留下的是温暖,守住的是希望!”李仁发坚定地说道。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童心港湾,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
从县城走进山村里教画画,文化的空气就能与山林里村落里的树影炊烟联成一气,那些静沉沉的老村落才能变成活泼泼的新村落。李仁发用手中的画笔、刻刀记录身边的美好,传递给孩子们文化的温暖,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内心生根发芽。(记者 秦亮 通讯员 范起翔 团崇义县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