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创业带动就业 挑战成就未来
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顺利举行

发稿时间:2020-08-01 11:2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海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青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 李川 通讯员 岳青)7月18日至19日,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顺利举行。

  团广东省委书记池志雄、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出席终审决赛开幕活动并致辞。本届大赛充分利用“5G+4K+AR”技术首创线上举办模式,开幕活动通过新华网、央视频、中青在线、南方+、网易广东、触电新闻、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同步直播,共吸引了248万观众实时观看。开幕活动6小时后,全网累计观看人次超过539万人次。

  146所高校3448件作品参加竞逐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举办层次最高、开展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广的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自2006年始,广东省积极组织开展省级赛事,每届均有省内10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参赛,汇聚了10万余名青年学生近2万件参赛作品,见证了南粤青年学子在创新创造中奋发成长。

  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共设3项主体赛事——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共有来自146所高校的3448件作品参与竞逐,参赛作品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最终有120所高校携501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向争夺最高荣誉“挑战杯”发起冲击。

  决赛中,来自57所高校的129件作品获得金奖。按照最终各高校的项目总分排名,共有10所本科院校获得大赛“优胜杯”,分别为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共有10所高职院校获得大赛“优胜杯”,分别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以项目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捧得“挑战杯”奖杯。

华南理工大学喜捧“挑战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青 供图

  数个“第一”,打造“云端”挑战新模式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紧贴时代脉搏,将挑战精神与创业思维贯穿大赛全过程,成功突破数个“第一”,实现“挑战杯”的“二次创业”。

  在“挑战杯”发展史上,第一次采用“云端”形式办赛,真正实现开幕活动全网直播,终审决赛在线答辩,是名副其实的“云端”挑战、“云端”盛会。

  立足互联网时代特点,第一次全面运用“5G+4K+AR”等前沿技术提供赛事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精准有效地反哺青年创业实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举办“挑战杯”大赛的省份,彰显着南粤学子“居南方而问天下,引领风气之先”的担当精神。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第一次以“创业带动就业,挑战成就未来”为主题,聚焦贯通“创业”“就业”互补渠道,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氛围。

  青年学子共襄创新创业盛会

  大赛开幕活动由“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曲古乐联结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三个篇章构成,通过古籍修缮、国乐演奏、武术展示等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彩表演体现了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创业精神。

  活动期间,“创业带动就业”代表、兼职猫App创始人王锐旭,《最强大脑》中国战队联合领队、心理学女神攸佳宁,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得者、火烈鸟网络(广州)股份有限公司CEO马朔分别进行主题演讲,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讲述奋斗故事,分享创业心得。

  此外,为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大赛特别邀请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教练杜锋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拍摄视频为“挑战杯”加油助力。

  广东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

  据了解,在团中央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团广东省委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构建起“前端培育、中端实践、后端孵化”的全链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体系,配套了每年3000万的“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省部共建的“中国青创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青创100”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持续点亮引领南粤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的“灯塔”,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