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团情快报  >  正文
广东:凌晨4点的“守群人”

发稿时间:2020-02-25 13:4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广东佛山志愿者按医院需求和码数分拣羽绒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青 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李川 通讯员 岳青)凌晨时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医疗队员,顶着江城的寒风,从驻地出发奔向武汉协和医院。
  “有人问我紧张吗,其实根本没时间紧张。”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生王娟说,一踏进协和西区ICU的大门,肉眼可见的高强度和高负荷扑面而来。
  “如果说我现在最想做什么,那就是摘掉口罩,好好呼吸一下大自然的空气,和同事一起,在武汉的街头走一走。”在隔离区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护士赵莹莹,因为隔离区没有护工,她身兼三职,每天帮患者做完治疗之外,还要帮他们打水、送饭、打扫卫生清洁病区,以及宽慰他们。“虽然累,但看到病人恢复就很有成就感”。
  2月20日,广东省第21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共101人启程前往湖北。截至当天,广东驰援湖北医疗队共2249人。
  广州同样是一个“晚睡”的城市。在这里长大、工作的陈言,是广东团省委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她从未想到自己会和这2000多名前线的“白衣战士”如此紧密相连。
  疫情中,广东团省委和前线医疗队按医院等逐一建立了微信群,陈言是“群主”,负责守群,登记前线人员的每一个需求,反馈解决结果。“前线医护人员时间太紧张,他们发出信息来,我一般都是秒回,这样他们可以放心做其他事。”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有人在前线做保障工作,但面对2000多人,肯定顾不过来。所以我们就逐一建群直接联系、迅速响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医护人员解决一些不便,让他们少分心。”团广东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需求各种各样,大到医疗物资,小到防水鞋、冲锋裤,需求提出的第三天未彻底解决,我就会跟同事亮黄牌。”陈言说。

  千余件羽绒服装车寄送武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青 供图

  这一刻,我们都是“守群人”
  在志愿者余莎的印象中,武汉不是一个多雪的城市,一般一个冬天也就一两次,而且往往雪下得极小,堆不起来,很快就化了。2月15日,武汉却下了场不小的雪。第二天出门前,她找出一件厚厚的羽绒服,把脸藏在口罩和衣领后面,紧了紧帽子,出门前仍然打了个哆嗦,“好冷。”每次深呼吸一口气,眼镜上就蒙上一层薄薄的热气。
  “需要5名有驾照、车技熟练的志愿者将车辆送到汉南碧桂园凤凰酒店(广东一医疗队驻地)。”微信群刚跳出消息,余莎便报了名承担这次任务。
  “我们下班没有准点,医院离驻地较远,如果赶不上班车,要多等1个半小时甚至4个小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邱逸红在微信群描述,“确实大大影响了休息。”医疗队往返医院和驻地,多数还是采取定时班车制度,医护人员多有不便。
  陈言马上把这个事和单位说了。一番周折,单位和某租车平台谈妥了,调动该平台在武汉本地的车辆资源组建应急车队,根据各医疗队需求落实车辆调度安排,保障医疗队员交通往返便利。截至2月21日,25辆车的需求就这样解决了。
  由于疫情管制,从租车平台的门店取车,再送去医疗队所在的酒店也成了问题。而余莎和其他志愿者的角色,就是车辆“搬运工”。
  疫情当前,微信群,成了连接广东与湖北的一座小桥。广东团省委发起“青春情暖——白衣战士致敬行动”,火速与广东驰援湖北的医疗队建起了35个“支援前线医护人员”的微信对接群。前线人员有需要但又不便通过前方指挥部协调的,就会在群里“求助”。
  “每‘消灭’一个需要,我就会在本子上贴一朵小花。”陈言打开贴满小花的笔记本。“有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依靠当地团委和志愿者帮手。”陈言的手机上,与医疗队对接微信群同时“新诞生”的,还有和湖北、武汉兄弟单位及志愿者建的沟通群。
  “微信群里不讨论和发布与支援工作无关的话题,不刷群……非必要情况不得主动添加前线医疗队员的微信……”陈言的同事甚至起草了“支援前线医护人员微信群工作规范”,对什么人入群、承担什么角色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和湖北方面联手,医疗队所提的需要基本两天内能解决。很多事,两省的志愿者帮了大忙。”
  有意愿的志愿者不少,有时甚至还要靠“抢”才能接到任务。特殊时期,他们也成为了“守群人”,不在前去完成任务的路上,就是守着微信群等待分配志愿服务任务。招募一发布,不多久就能满员。
  “我不想休息,想多做事”。冯艳是武汉汉阳区团委招募的志愿者之一,也参与了送车给广东医疗队的任务。这些天她从未停下脚步,帮忙运送物资、分派物资。成为志愿者后,她看到了太多的感动和心酸。而前线紧张、高效,承载着希望。
  手套戴了不到一小时,因为不透气,冯艳已经感觉到手出了不少汗。但常往返前线的她,观察到一线医护人员的手套是基本不摘的。“一定特别不舒服。”2月14号,冯艳结束一整天的忙碌后发朋友圈,“一生中最特别的情人节。”

  筹集给防疫一线的电脑和打印机等物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青 供图

  “你们还需要什么物资,我这边联系联系”
  “还需要哪些生活物资我去商场去要一下”“那我再去找批发市场的人联系,我们仓库有横杠杆,可以给医护人员晾衣服”“我可以开车送到,包送!”沐沐是武汉某运动品牌服饰店的店长。这些天,她也和志愿者冯艳一样,忙活了起来。
  2月14日,气象预报湖北将气温骤降,多地会有降雪,广东医疗队员们没有准备足够的保暖用品。广东佛山一家针织企业通过当地团委为广东驰援湖北医护人员捐赠1125套羽绒服,16、17日两天,佛山市气象台的寒冷黄色预警升级成了橙色预警,仍然有12名志愿者分秒必争根据医疗队队员的性别、码数,分拣出千余件羽绒服紧急送武汉。佛山青年志愿突击队志愿者谭艳玲说,“我们随时待命,团市委发出招募,我们马上行动,只希望羽绒服能快点到医疗队员手中。”
  考虑到降雪后可能出现的路面情况,广东也协调多方买了一批雨靴和鞋垫给到医疗队。广东省二医驰援湖北医疗队队长说:“武汉今天非常冷,雨夹雪,但收到了从广东寄来的羽绒服,心里暖暖哒!”
  “这边还需要普通长筒雨鞋供工作时使用,41码2双,42码5双,43码2双,44码1双”微信群里传来前线医疗队的需求信息。“有无办法快速买到手提电脑和打印机?办公急用。”“我们急需A4纸一箱!”“能不能给我们提供63个晾衣架?”“有没有防水运动裤?”……
  湖北前线诸如此类细碎但不可或缺的需要还很多。“中山一院需要的笔记本电脑及打印机,已经协调购买好了,明天下午就直送医疗队。”武汉团市委对接人王博深夜在微信群里反馈。
  “给医疗队的东西,我一定尽最快速度送,价格也会低很多”,沐沐在微信上说。了解到前线医护人员需要防水裤,但从广东购买再寄送很不方便,陈言的搭档李英是在网上找寻到武汉本地店家沐沐。
  热心的沐沐听闻是为前线医疗队准备,二话不说开出最低价,开车送货到医护人员手中,并提出要送厚打底裤、袜子等,甚至医生出行有需要,她也张罗着帮忙。
  “其实,到底能帮上多大忙,我们心里也没底。但能做一点小事,我心里就觉得自己对得起武汉,对得起千里迢迢来武汉帮忙的人。”志愿者领队熊友明,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日常。

  筹集给医疗队的长筒雨鞋和棉鞋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岳青 供图

  “来到武汉,我反而有了从没有过的平静”
  “来到武汉,我反而有了从没有过的平静,很开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点怕的意思都没有,我都佩服我自己了”。2月18日晚上11:30,张凯在驾车从广东前往武汉支援的路上,发了这条朋友圈。
  人称“虎哥”的张凯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曾当过警察,现生活在广东东莞洪梅镇,是洪梅志愿爱心车队的“主心骨”。春节期间,他和车友每天在东莞接送医务人员,紧急调拨人员、车辆……
  张凯的武汉之行并不容易。他多次向广东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申请,要去武汉做志愿者,接送广东去武汉的医护人员上下班。但该中心出于志愿者安全考虑,一直没有同意他去,也就未曾帮他沟通去武汉的手续。
  于是,张凯联系了武汉当地的朋友,居然拿到通行证,开着车奔过去了。但他的队友就没他幸运,开到武汉,手续不齐全进不去,又折回了广东。现在,张凯和当地的车友一起,专门为医院运送物资。空闲的时候,会接送有需要的武汉市民。
  张凯在武汉也有不少“同行”。武汉空旷的街上,仍能见到各种私家车驶过,形成了这场战疫中的民间志愿者车队。这些车队如同武汉的“毛细血管”,把物资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有时是防护服、护目镜,有时是呼吸机、氧气罐,有时是蔬菜、牛奶。他们之间,也都依靠一个又一个微信群连接。
  而远在980公里之外的广州,陈言也一直在“守群”,一条条记下需要,再一个个的反馈,无论深夜还是白天。
  同一时刻,广东、湖北两地的各种志愿者群,又发布新的任务,也会有新的志愿者来“抢单”。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生王娟,此时正守ICU忙碌着。?同样忙碌着的,还有无数在交通站点、社区卡口、工厂车间等地方的人们。
  仅志愿者这一项,在广东,截至2月21日,因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在“i志愿”系统留下服务时长记录的有61203人,报名的有94042人,“还有很多项目没来得及在系统发布,直接就干了。”
  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在守护。为武汉,也为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余莎、陈言、李英为化名)

责任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