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成果发布  >  正文
青年发展研究中的过渡理论:反思与超越

吴鲁平

发稿时间:2017-12-06 11: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过渡理论的基本命题

  1.青年(期)是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

  青年被视为“社会化的一个阶段和向成人过渡” 即从童年向成年过渡, 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 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将就业、结婚视为青年期结束而进入成年期的标志。

  青年是处于从童年向成年过渡当中的一个年龄群体,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年龄阶段。完成学业、就业、组建婚姻家庭、生儿育女、拥有自己的住房及参与社区或社会活动,是成熟的重要标识。获得了上述标识,就意味着青年期的正式结束和成人期的正式开始。

  2.过渡具有一些重要的标识,生物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心理学意义上。

  过渡到成年期有很多标识,一些是可以客观衡量的社会学标准,一些则带有心理学性质,与人们的主观看法有关。

  生物学意义上的过渡。

  “Other marker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could include biological transitions such as reaching puberty, growing to one's full height, and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hronological or legal transitions such as obtaining a driver's license and reaching the age of majority.” (A L Howard , N L Galambo,2011)

  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过渡:一系列从青春期到成年的角色转换,比如完成学业、获得工作、结婚、成为父母。尤其婚姻对过渡到成年最具历史性意义。

  心理学意义上:关注社会、情绪、行为成熟。其中一类过渡强调对规则的遵守,包括遵守行为规范、承担社会责任、远离如酗酒、吸毒、酒后驾驶等不良活动;另一类过渡强调家庭责任中的行为成熟,承担家庭责任如照顾孩子,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保护家庭等。

  3.过渡是连续的和线性的,具有确定性和整合性的特征。

  青年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即沿着“学习—就业—组建婚姻家庭—生儿育女等”这样一个轨迹前行,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在处于上述各个节点的重要的生活事件之间的过渡或转换是连续的、确定的,因而也是可以预期的,青年发展是人的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同样遵循着“线性”模式。

  二、过渡理论面临的挑战

  1.过渡是不连续的和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和碎片化的特征。

  青年发展并非遵循个人传记体式的轨迹,“学习—就业—组建婚姻家庭—生儿育女等”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时间和顺序是可以反转的(吴鲁平,2014)。

  青年在不同节点间的过渡,既不连续,也不确定,存在一种“去标准化”的趋势(在“学习—就业—组建婚姻家庭—生儿育女等”不同节点间转换时间和程序的去标准化;在“学习—就业—组建婚姻家庭—生儿育女等”各方面具体样式选择上的去标准化。

  在组建婚姻家庭方面,青年人既可选择结婚,也可选择同居或不婚等,其结果是现代核心家庭( nuclear modern family) 被后现代碎片化家庭( the fragmented postmodern family) 取而代之(吴鲁平,2014) 。

  2.重要标识存在延迟出现,不出现,或不被认同的现象。

  中国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缓慢上升。2000 年以来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有所提高。到2013 年,初婚年龄增加了1.2岁,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达到了24.5 岁。其中,学历最高的研究生平均初婚年龄为27 岁,而文盲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3.1 岁,相差3.9 岁(姜玉,2015)。

  3.过渡期难以结束,或根本就无法结束。

  随着观念的多元化,年轻人对承担配偶和父母等成人角色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婚姻家庭以及孩子不再是人生的目标,甚至有可能是作为一种禁锢自由的围城(王仲,20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男女教育时间与工作时间将挤压婚姻时间,使得寻找配偶与投身家庭事务的机会成本不断攀升,而这种挤压最突出的结果就是结婚年龄的推迟(李建新 王小龙,2014)。

  4.过渡理论的实质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理论,使得青年的社会化容易出现以成人为中心的片面的社会化。

  三、超越过渡理论

  1.把青年看成是人生从童年到成年之间的一个年龄阶段。

  将青年定义为“人生生命历程(或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阶段” (JM Pais,1998)。

  2.强调学习、工作、婚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青年的选择性。

  例如,在组建婚姻家庭方面,青年人既可选择结婚,也可选择同居或不婚等,其结果是现代核心家庭( nuclearmodern family) 被后现代碎片化家庭( the fragmented postmodern family) 取而代之(Claire Wallace,Sijka Kovatcheva,1998); 在就业方面,青年人既可选择全日制工作,也可选择临时性工作,或选择暂时不工作等。

  3.重构青年概念。新建构的青年概念,是对传统青年概念和过渡理论的扬弃,本质上是以青年为本的互构论。

  青年的定义被重构为“人生生命历程(或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阶段” 在这一阶段, 主体将获得最主要的社会资格能力;作出那些影响他未来一生的重大选择和决定(JM Pais,1998)。

  将社会互构理论应用到青年发展研究领域,可以把青年发展的过程看成是青年与社会互构共变尤其是互构谐变的过程。社会在力图建构与型塑青年的同时,也在被青年建构与型塑; 青年在力图建构与型塑社会的同时,也在被社会建构与型塑。(吴鲁平,2014)

  [参考文献]
  [1]Claire Wallace,Sijka Kovatcheva,YOUTH IN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Youth in East and West Europe,MACMILLAN PRESS LTD 1998,p.2,p.14-15.
  [2]B. Bradford Brown ,Mitchell J.Prinstein.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Normative Process in Development,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11,p.376-382
  [3] JM Pais, Council of Europe Expert s in Youth Researth :“ European Youth T rends 1998” [J].European Youth Trends,1998(02)
  [4]吴鲁平. 优势群体, 还是优先群体?—变动世界中青年社会地位的一种跨文化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9(06)
  [5] 王仲.结婚年龄之制约性条件研究——平均初婚年龄为什么推迟了[J]西北人口2010(01)
  [6] 李建新,王小龙.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 2010 年调查数据[J]社会科学2014(03)
  [7] 吴鲁平. 青年研究的理论范式转型及其学科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2)
  [8] 姜玉. 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变动研究[J]中国统计2015(10)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