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在已经出版的《青年学》教材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青年发展的规律。
2.最新的学术观点:
(1)青年发展的各种规律、 特点与问题等(谢维和,2016);
(2)三大规律
刘建军:青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青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邹学荣:本体规律、社会规律、教育规律
3.本人的观点是:青年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或青年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规律。
二、青年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方面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启示。青年的全面健康积极发展。
2.西方100多年青年发展科学研究的历史表明,它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多达125个,但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发展的常态过程(Normativ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发展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s)、发展的非常态过程(Non-normativ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所有内容,都没有离开青年的全面健康积极发展这根主线。
The developmental science of adolescence is now (at this writing), and we believe will continue to be, a field wherein the best theoretically predicated, research based information possible is used to promote and advocate for the healthy and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everywhere. ”
青年的积极发展主要表现青年的能动性、自主性(情感自主、行为自主、认知自主)、创造性、参与性等等。
青年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行为健康、情绪健康等。
青年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青年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青少年百科全书》所涉及的青年发展领域,涵盖《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的各个方面。
3.中国的青年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但如果要用一根贯通其全部内容的主线将其串起来的话,同样也是青年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青年学相关教材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内容均有体现。
三、青年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方面
1.当代中国青年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大多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充分,处于不同程度的片面发展状态;二是发展不够积极,处于不同程度的消极发展状态;三是发展不够健康,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青年学研究如果以青年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自已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必将有助于促进那些处于“非常态发展”状态的青年,实现向“常态发展”状态的积极转变。
2.《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的颁布和实施,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创建各种条件和机制,促进青年的全面健康积极发展。
--青年思想道德方面。促使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面貌上更加健康向上。
--青年教育方面。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
--青年健康方面。持续提升青年的体质健康;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青年婚恋方面。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
--青年就业创业方面。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青年文化方面。优化青年文化环境,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
--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方面。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社会保障等,是促进青年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三个极其重要的保障或调节机制。
1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其目的和实质就是要促进青年的全面健康积极发展,事实上它们已成为当前促进青年全面健康积极发展的措施或条件。
四、青年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1.中国更注重全面发展,西方更关注积极、健康发展。
2.中国健康发展比西方内涵丰富,不仅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还包括品格、思想道德、政治面貌等方面的健康。“……注重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都要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求知境界上越来越高;都要把身心健康牢牢抓在手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通过多种方式怡情养性;都要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自觉培养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意志品质。”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p.94
“青年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健康向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五、核心概念:社会年龄
参考文献:
[1][2][3][5][6][7][9][10][12][13][14] B. Bradford Brown ,Mitchell J.Prinstein.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Normative Process in Development,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11,p.174, p.175, p.174,p.28, p.69, p.68, p.117, p.299, p.300, p.135, p.139, p.139.
[4] [8] [11] B. Bradford Brown ,Mitchell J.Prinstein.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Interpersonal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11,p.312, p.35, p.175.
[15] B. Bradford Brown ,Mitchell J.Prinstein.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Elsevier ,Academic Press,2011,p. x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