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成果发布  >  正文
青年学科的建构历程及学科属性研究1

吴鲁平 刘涵慧

发稿时间:2017-12-06 11: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一、青年学科的建构历程

  国内的青年学研究可以划为三个阶段:学科化阶段、非学科化阶段、再学科化阶段。

  1、学科化阶段

  青年学的学科化阶段大致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涌现了一些青年学著作。本世纪以来,出版的《青年学》著作基本上属于新论或新修性质,研究对象和框架结构变动不大。

  国外学者马赫列尔在1986年出版的《青年问题与青年学》这一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阐述青年学相关知识,包括以本体论为基础研究青年学的历史、青年学的前提、对象等。

  国内的学者也出版了一些青年学著作。

  (1)谷迎春于1987年10月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年学导论》。

  (2)黄志坚于1988年1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青年学》。

  (3)邱伟光于1988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年学》。

  (4)金国华于1989年12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现代青年学》。

  (5)邹学荣于1992年5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青年学概论》。

  (6)熊建生于1995年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年学通论》。

  (7)金国华于1999年8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青年学》。

  (8)黄志坚于2004年10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青年学新论》。

  (9)黄蓉生于2009年7月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年学研究》。

  (10)万美容于2016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青年学概论》。

  2、非学科化阶段

  非学科化的含义是研究不再以建立一门独立的青年学科为目的,而是从不同的学科来展开对青年发展的研究。

  这并不意味着青年研究的消亡,反而可以视为青年研究在学术领域寻找自己新的定位的开端,进而在学科化和研究范式上完成了新的转型尝试(吴小英 2012)。

  3、再学科化阶段

  时代呼唤青年学科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群团工作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青年学科建设的理论条件基本具备。“近年来,青年研究及其相关新知识、理论的发展已经从实体、制度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青年学科建设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与条件。” “青年研究的课题规划、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建设等方面,现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青年研究已经逐步开始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系统和专门化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 “中国青年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与队伍已经开始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青年研究共同价值取向的学术共同体……例如:全国性的青年研究会和协会,定期的学术活动,不定期的学术讨论会与交流。”(谢维和,2016)

  二、学科属性

  (1)青年学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理论方面:心理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是从某一个方面研究青年发展。归属于心理学、社会学学科,难以区分青年学与青年心理学、青年学与青年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是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科。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保证青年学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撑、有利于解决青年在发展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有利于发挥青年院校的优势和历史积累、有利于弥补传统青年工作的不足促进青年工作在宽厚的理论基础前提下更加专业;

  现实基础:大多数高校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青年学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二级学科,它的上位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参考文献:

  吴小英,2012《青年研究的代际更替及现状解析(上)?》,《青年研究》第4期。
  谢维和,2016,论青年学科的意义,《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第1期。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