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青团网  >  实践感悟  >  正文
薛凡凡:以西农精神涵育优良学风

发稿时间:2019-01-02 15: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学风是大学文化、气质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伟大的时代呼唤卓越人才,卓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良的学风浸润。 

  自建校时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载着“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使命一路走来,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从被毛主席誉为“辛辛苦苦、独树一帜”的辛树帜、“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赵洪璋,到“蝶神”周尧和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的朱显谟,再到今日潜心学术的山仑、康振生、邵明安、王辉教授,一代代西农人传承着“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敢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成为学校“基因图谱”和永续发展最深沉、最强大的力量。 

  当前,西农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压力叠加,负重前行,更需要弘扬西农精神,涵育优良学风,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为学校加速度发展凝神聚力、“塑形”“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激励青年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他们之中自不乏逐梦筑梦、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同时,受社会深度变革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有的同学在“佛系”“丧文化”的消极颓废里“葛优瘫”,在“吃鸡”等成瘾性电子游戏中寻求即时快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考试舞弊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在随波逐流中“放飞自我”,销蚀了斗志,迷茫了方向,也绊住了奔向梦想的脚步。 

  与其被裹挟,不如去引领。我们常说,植物的生长由苗而秀,由秀而实,不知受了多少艰辛,始得秋成。与之类似,青春年华应相当于“秀”的那一段落——抽穗扬花,“秀”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以后所结出的“实”的大小,此时最需养分。西农不乏奋斗故事,西农精神历久弥新,我们需在讲好西农故事下上一番功夫,用清新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用西农精神为青年学生提供养分、浸润心灵、锤炼心志,激励他们把个人志趣与时代使命相契合,在精力最充沛旺盛的时候,以“修仙”的勇气,为梦想“灌浆”,提升“续航能力”,时刻保持“电力满格”,然后一步步让理想绽放于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曾回忆,赵洪璋老师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大胆放手、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深深影响并激励他持续推动保护性耕作事业。“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我们呼唤更多传承西农精神、坚守立德树人使命的“大先生”,以严谨治学的精神、认真负责的师德师风引领学风,教化学生,让学生的人生之路越走越顺畅,越走越从容。 

  《论语·颜渊》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后来被提炼为“风行草偃”的成语,指的就是道德、文教、良好的风气对人的影响,如同风一吹过草就倒下一样。学风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世界一流”梦想正在征途,我们应时时向前回望、向内观照,用西农精神涵育学风、浸润校园、滋养青年,怀揣始于八十多年前的那份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马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