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多组摄像头,工作人员可以实时观察湿地内野生麋鹿的生活状况。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中国青年网荆州5月17日电(记者 刘喆)在素有“鄂南明珠”之称的荆州石首市,长江穿境而过,“一江两岸,跨江而治”,境内10万亩天鹅洲湿地建有麋鹿和豚类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也因此荣膺“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称号。
“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石首曾经是浩淼无边的云梦大泽,有着独特的“Ω”型地貌,形成了与世隔绝的天然地貌。199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0余年的努力,保护区麋鹿种群不断壮大,由最初的94头发展到1100头,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
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的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从1990年开始在此投放5头江豚试养,现生活有75头以上的江豚,预计2018年5月底将超过80头。2016年5月22日,保护区网箱豢养的江豚人工繁育成功,属国内首例,全球首创。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师杨涛为“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湖北站网络媒体团记者讲述野生麋鹿的发展情况和习性特点。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唯一一只人工饲养的麋鹿,现在已经3岁了。2015年,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麋鹿,将它带回养伤,并给它取名叫“团圆”。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
网箱内共有3头江豚:雄江豚“天天”,雌江豚“鹅鹅”,以及他们的女儿“娇娇”。“娇娇”是工作人员给小江豚取的乳名。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在多家网站进行征名活动,今年5月22日将公布小江豚的正式名字。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喆 摄
在天鹅洲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豢养江豚的网箱内,工作人员正在给江豚喂食新鲜小鱼。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