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顾问万晓援少将为山门粟裕红军小学授旗。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老区红军情 横越八十载未忘初心
在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原畴溪小学校址内,矗立着一幢二层木结构楼房——“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旧址旁,安葬着开国元勋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
1938年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山门畴溪小学创办了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由时任红军挺进师师长、闽浙边临时省委组织部长的粟裕兼任校长。虽然抗日干校仅仅开办了两个月的时间,为期短暂,但这所当时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干部学校,依然为革命培养、输送了一批学员骨干。
而始创于1905年的畴溪小学,便是如今山门粟裕红军小学的前身。2007年8月,在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之际,“粟裕小学”被正式命名。也正是在那一年,平阳县新四军研究会正式成立,曾在平阳县长期任职的伍兆澄担任首任会长。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兼任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的时候,便开始涉足平阳县的革命武装史。粟裕红军小学的前身畴溪小学与粟裕将军有着深厚的渊源,如今定名为粟裕红军小学,加入到全国红军小学的行列,名正言顺,这对于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传承也非常有益。”伍兆澄讲道。
在伍兆澄看来,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学生虽然毕业离开了,但是红军精神不能丢、不能忘,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和强调的。”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强向山门粟裕红军小学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铜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如今的山门粟裕红军小学,同样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在教学工作中引领教导学生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在每一个教育培养工作的细节中,都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精神的卓越品质。
开国上将贺炳炎之子、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副理事长贺雷生从2007年便开始参与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十年来,他陪伴红军小学一路成长,感慨颇深。
“红军小学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逐渐深入人心,非常不容易,这也证明了红小建设的重要意义,熟悉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军精神,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教育。”贺雷生谈道。
不过,在贺雷生看来,以当前红军小学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而言,依然远远不够。“全国现在才231所红军小学,很多革命老区仍然没有涉及到,我觉得红小建设需要高质量高数量,现有红军小学应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以开放的样态去带动更多小学加入传承红军精神的行列,这才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授旗授牌仪式上为红军小学孩子们送上爱心的温岭鲨鲨舫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理事林剑红则表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付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让我们革命老区红军小学的孩子得到关爱并且可以将这些爱心一代代传承和延续下去。”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延安杨家岭红军小学看望师生时,看到“红军小学”的授牌,曾驻足称赞。
如今,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231所红军小学已在全国29个省份落地生根。十年来辗转全国各地的方强深知红军小学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多次谈到要牢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指示精神,让伟大的红军精神永传祖国大地。
“血染仙露,气吐飞云,游击三年凌雁荡;心怀华夏,志驱日寇,精英五百出山门。”这幅镌刻在挺进师纪念园“北上抗日出征门”两侧的对联,在细雨迷蒙中静静讲述着80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伫望着理想,坚守着信念。